财经五月ξ 花 - 《财富管理》杂志社 / 财富管☉理行业整合传播平台 Tue, 22 Mar 2022 03:51:11 +0000 zh-CN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3.6 盘点招行大财富管㊣理元年:估值逻辑变了 /202203229016.html /202203229016.html#respond Tue, 22 Mar 2022 03:50:03 +0000 /?p=9016
文|张颖馨
编辑?|? 袁满

“现在我有点担心,一下子把大家的胃口吊⌒高了。”3月21日,在招商银》行(600036.SH)2021年度业绩发布会上,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坦言,招行的财富管理,离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还有很远的距离。?

此前的3月18日晚,招商银←行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田惠宇在行长致辞中指出,2021年是招行的大↘财富管理元年,“让财富管理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梦想逐步照进现实。

具体来看,“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价值】循环链高效运转,资管★规模突破4万亿元,托管规模接近20万亿元;全年大财富管理收入在营收占比接近16%……?

大财富管理表现抢眼,招行2021年业绩亦整体飘红。报告期内,招行实现营◣业收入3312.53亿元,同比增长14.04%;实现归属于股东净◣利润1199.22亿元,同比增长23.20%。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总额达到92490.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62%;不良贷款率0.91%,较上年末下降0.1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483.87%,较上♀年末上升46.19个百分点。?

“在高基数情况下,业绩依然能保持高速增长,果然没让大家失望。”多名投资▆者表示。?

而在高质量增长背后,田惠宇亦在行长致辞中强调,“我们只有从经营‘银行资产负债表’转变到同时经营‘客户资产负债表’,只有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这,就是招行探索3.0模式的核心要义。”?

2014年,招行提出ㄨ并实施“轻型银行”战略转型。2018年以来,“轻型银行”转型进入下半场,招行开始探索数字化时代的3.0模式。2021年,招行明确提出打造“大财富管理的业务模式+数字化的运营模式+开放融合的组织模式”的3.0模式。?

在此背景下①,与田惠宇行长致辞同样备受市场关注的是,大财富管理给招行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大财富管理是否改变了银№行股的估值逻辑?招行距※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还有多远??


大财富管理收入增长33.91%

一年前,田惠宇在招行2020年年※报中首提“大财富管理”。他如是描述其重要性:“大财富管理是我们穿过未来〓的迷雾所能看ㄨ到的、离3.0模式※最贴近的方向,是‘轻型银行’纵深推进的高级型态,也是在低利率时代打造差异Ψ化竞争优势※的战略支点。”?

基于此,招行首提打造“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将大财富管理作为全行经营的逻辑主线,串起各个业务〓单元,包括零售≡金融内部、“一体两翼”及整个招商≡银行集团,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飞轮”。用『招行的话说,这样能更好地整合内外部力量,有效作用于市场,服务于客户。?

基于“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招行2021年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年报显示,截至报告期末,招行管理零售客≡户总资产余额达到10.7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33%;管理私人银行客户总资产达到3.3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32%。与此同时,客户融资总▅量(FPA)余额为4.9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44%。?

此外,资管业务总规模为4.3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92%。托管◥资产余额19.4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1.25%,余额继续保持国内托管行〖业第二,增量居♀国内托管行业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招行№全年大财富管理收入(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托管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达521.30亿元,增长33.91%,在营业◥净收入中的占比接近16%。?

在更多的招行人看来,上述亮眼的㊣ 数据之外,基于大财富管理,招行通过积极拓展“大客群”、搭建“大平台”、构建“大生态”,不仅⊙实现了客群增长的量质并举,而且打造了条线和业务单元之间相互促进的“飞轮效应”。?

如在零售金融方面,发挥数字化获客与服务优势,让财富管理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招行零售客户数达到1.73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增长9.49%;其中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 29.68%,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8.38%。招商银行App累←计用户数1.70亿户,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1.27亿户。?

同时,搭建开放的产品平台和运营平台。如通过市场化筛选引入资管▆机构入驻“招财号”开放平台,截至报告期末,共引入87家资管机构,月活跃客户数209.74万户;引入其♂他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零售产品体系,截至报告期末,共引入8家友行理财子公司。?

“飞轮效应”除了←体现在零售金融、批发金融等业务中,在整个集团亦表现突出。

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招行为▼招银理财推荐债券资产1983.97亿元;附属公司合计为招行贡献AUM达到2.48万亿元,贡献FPA达到7804.45亿元;招银国际新增与招行联动项目122个,同比增长23%,领投项目开户率100%,跟投项目开户率77% 等。?

对此,有银行业分析师用“大放异彩”形容招行2021年业绩。但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亦摆在眼前,招行打造的“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是否能改变银行股的估№值逻辑??

“大财■富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一部分,它没有彻底颠覆商卐业银行的估值逻辑,但在一〇定程度上改变了估值逻辑。”缪建民进一步指出,比如说招行去年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38%,非利息收入占比高而且█增幅快,这样对于资本的需求比较低,相比之下 PB (市净率)的估值比其他行高一些,PE (市盈率)估○值也高一些。招行的非息收入卐占比不断提高,对银行资本的需求就会减少,这样PB 的估值可以高一些。

基于上〇述分析,缪建民认为,大财富管理的不断做强█做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银行的估值,但不是颠覆︼性的,商业银行还是商业银行。

招商银行要处理好轻和重的关系,即轻资本和重资本业务的关系,重资本业务要做强,质量越高越好;轻资本业务要做大,做『得越大越好,一个是强、一个是大。如果招行 3.0 模式很√好的落地,招行不仅可以做大,还可以做强,成为一家能够穿越周期的〗基业常青的银行。?

Wind显示,截至3月21日收盘,招行股价报44.81元/股,市值为1.15万亿元, PB为1.5倍,PE为9.4倍。?


“高胃口”下的现实距离?

行业人士【亦关注,今年以来,市场震荡加剧,这是否会对招行财富管理业务强劲的增长势头产生影响??

“去年◎我们根据市场行业变化,结合自身特点,提出‘大财富管理价值循环链’的业务定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我有点担心,一下子把大家的胃口吊高了。”田惠宇强调,其实招行的财富管理,离真正的财富管理机构还有很远的距离。?

年报显示,报告期内,招行实现非利息净收入1273.34亿元,同比增长20.75%,在营收中占比超过38%。其中,大财富管理收入「有力拉动了非息收入的增长。?

田惠宇进一步分析指出,首先,中国大陆市场上,真正的财富管⊙理产品丰富度不足。招行做财富管理,有理财、基金、保险、信托、贵金属这五大类。作为财富管理@机构,有待市场进一步发育以及各〗种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能有这样「的生态和环境。?

其次,仔细看招行的财△富管理收入结构,超过三分之一来自于基金。“可以看到,今年一季度整个市场表现不好,这就意味着今年全年会比较困难。”田惠宇表示。?

年报显示,2021年全年,招●行通过代理基金、代销理财、代●理信托计划、代理保险等分别实现收入达到123.15亿元、62.92亿元、75.42亿元、82.15亿元,同比分别□变动36.20%、53.69%、-1.10%、42.80%。?

再者,田惠宇认ξ为,在某种意ζ 义上说,招行实际上还是销售机构,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渠道方面,不是体现在投研和资产配置方面。“如果投研和资产配置的能力上不去,我们就还不敢拍着胸脯说,招行是一个很牛的财富管理机构。”?

基于上述三卐点,田惠宇直︻言,“招行朝大ζ 财富管理 3.0 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家都需要有点︾耐心 。”?

面对当前略显困难的局面,招行接下来将如何保持在财︻富管理方面的既有优势?招行副行长汪建中在业绩发布会上直言,今年准备从如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

第一,对客群增长,特别是财富客群的增长保持积极的态度。

去年招行首次披露了财富产品持仓客户数,达到3778.66 万户,增幅比较可观,较上年末增长 29.68%。“我们通过线上运营实现低成本获取财富客户,我们会继续坚持做。去年这方面√的成效比较好,财富客群的增长今年仍会保持比较好的态势。”?

第二,产品策略方面,今年招行在保险的配置上还会保持相对比较高的增速。

去年代理保险ω 收入增长达到 42.80%,今年◣开年整体成效也是不错的。“基金方面,目前♀全行业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对客户进行分类施策,对很多客户,我们进行了逆周期〗配置,长︼期来看成效会不错,客户今后的体验也会¤比较好。”?

就具体的产ω 品策略而言,汪建中↓透露,以◣追求低波动性的产品为主,比如FOF 等。固收+比较特别,因为去年全行业固收+产品的总量上得比较快,但是今年股债双@杀后,由于固收+产品存量规模较大,对整个资本市场的波动性产生了一些新的影响。“我们会在其他的产品上坚持低波动性,同时也为一部分客户进行逆周期配置。”?

“整体来看,今年财富管理的总量计划还没有改变,我们的策略会随着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实时改变。”汪『建中强调,整『体操作还是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价值导向。

(作者《财经》记者)

题图来源?|?Pexels
版面编辑 | 周斌?

]]>
/202203229016.html/feed 0
万字长』文详解2022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当前,如』何稳增长? /202201048175.html /202201048175.html#respond Tue, 04 Jan 2022 04:44:00 +0000 /?p=8175 文|邹碧颖
编辑|王延春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这是判断今⊙年经济形势、定调来年宏观政策的“风向标”,会议明确提ξ出,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增长被提升到新高度,“稳增长、打造新增长ξ点”将成为明年∮的政策主线。

2022年各地区各部门将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ζ 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明年财政将会更加积极,财政支出将前置,以加快财政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持续激发市々场主体活力。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是,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出现,全球经济复苏再添变数。地缘政治与产业链重构,牵动着中国经济命脉。

12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刊发文章指出,全球通胀进一步加速的风险正在成为现实,要在疫情持续不退的环境下应对通胀压力。此前10月IMF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5.9%,中国经济增速8%,较7月预测数据均出现下调。

目前,对于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国际组织与市场观点大多预判在8.1%左右。12月1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最新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长为8.1%。6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经济蓝皮书》预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8.0%,与国际评级机构穆迪的预测相一致。

然而,亮★眼的数据可能掩盖了一部分人正处于不利生活环境中的事实。

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明显低于◎以往数据。固定资产投资》恢复ω缓慢,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实体经济尚未完全恢复。无论是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抑或是传统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增就业机会尚无法有效弥合传统行业减少或丧失造成的就业岗位空缺,导致就业同比下降,失业现象增多,返乡劳动力明显增加。

在“2021中国经Ψ济新气象”的︽热议话题中,一︽些民众评论说,“今年很多行业直接原地失业”“我们公司裁员有点多”“做梦都在找兼职努力挣钱还房贷”“有多少店面♂关门,有多少年轻人越来越活不起,不敢结婚、不敢生娃、不想生娃”“在努力,很辛苦”……

另有经济学家指出,去年经济低迷、低基数“翘尾效应”可能抬高了今年3%左右的增长表现,2021年中国真正的◤经济增长或相当于过去的4%-6%。

2021年,中国企业●经营之艰难,显露在原材料成本与销售价格的剪刀差数据中。10月,生产者价格PPI同比上涨13.5%,创1995年以来的新高,同时物价指数CPI同比◥仅上涨1.5%,二者分化差达12个百分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迅猛上涨,大幅挤压着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

监管与反垄断的强化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波动。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在《财经》年会上指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凸显,但各个行业冷热不均。出口、制造业升级、新︾能源汽车等相关领域表现非常亮丽,而与监管重置相关的互联网、教培、房地产面临的压力则在上升。

“2021年恢复不如预期,也是有很多特殊的不可抗力因素。疫情没想︻到会不断地反复,灾害没想到今年水这么大,还有已经◥久违的能源危机,整个世界遇到了问题,中国拉闸限电,我这个年∞龄,我的印象中从来没有遇到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财经》年会上感叹说,今年中国经济的恢复并不是特别理想,这会对明年经济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一组观测宏★观经济的重要数据是:11月,中国出口单★月同比增速仍然有22%,外需稳健√性屡超预期。同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单月同比增速已下滑至-2.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仅有3.9%。对此,徐高指出,国内紧缩的宏观政策带〓来了内需的萎缩,行政性的限产政策也人为压低了产出,给经济增长增加了阻力。

为了总结过往、部署明年,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是2009年之后召开得最早的一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指出,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坚定信心。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经ω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加之明年又要召开党的二十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提“六稳”“六保”,要求明年中国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同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包括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供给保障、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碳达峰碳中和在内的五方面问题。

会议还特别指出,领导干部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专业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政治和经济、现实和『历史、物质和文化、发展☆和民生、资源和生态、国内和国际等多Ψ方面因素。领导干部要加强经济学知识、科□技知识学习,特别是要悟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政绩观,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慎重决策、慎重用权。

外界分析,今年一些行政政策的运」动式执行,造成了短期的经济下行压力。而此次会议☉释放出对今年过于严厉的宏观政策进行纠偏的明确信号,其中既包括经济政Ψ策的纠偏,也□包括经济政策背后认识的纠偏。徐高预计,政策快速纠偏后,中国经济有望在2022年迎来开门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实来看,明年及更长的未来,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向好?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对《财经》记者表示,据称,2021年和2022年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中国,这种状况在10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难道中国经济长达10年的持续下◆跌是不可避免的?是无论采取什么政策都无法扭转的吗?中国维持了40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豆茎不能长到天上’。但十年内经㊣ 济增速下降一半一定是必然的吗?”余∮永定发问道》。

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但李扬认为,这样的情况属于『旧常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恐怕看不到了。IMF预测,明年中国经济增长5.6%,美国经济增长5.2%。中∮国要实现赶超美国,经济增速还必须显著更高,因此↘仍需努力。

暗流涌动』的2021年即将步入尾声。2022年,中国经济能否行稳致远「◥?

202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预计在5%左右

图/视觉中国

5.9%——IMF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新预测,算得上一个亮眼数字。即便是IMF对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实现4.9%的展望,也将高于过去40年来全球经济3.5%的增长率。

但这一数据主要得益于低基数效应。IMF驻华首席代表巴奈特⊙(Steven Barnett)在《财经》年会上提醒◥,去年全球经济◣萎缩了3.1%,今年强劲增长的经济数据,可能会掩盖全球经济仍然深受疫情拖累的事实,“我们现在还没回到正常轨道上,明年全球GDP预计仍然会比疫前水平低3%”。

实际上,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学界的态度也愈发谨慎。潜在经济增长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时,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跌破8%,疫情发生后♀,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预估从8%跌落至6%以下。

现在,李扬也担忧潜在经济增长率继续下行。“测算数据显示,2050年中国潜在增长率不到4%,还是很高,但如果目前一些情况使潜▂在增长率的中枢下行,问题可能变严重。”

今年5月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下行态势。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财经》年会上指出,三季度的【经济增速约为4.9%,或已跌〇破潜在增长率。主要原因包括房地产市场销售遇冷、金融信用政策的收紧→、就业和消费的低迷㊣,以及上游大宗商品成本█上涨对下游的挤压。

朱海↑斌指出,今年刺激政策退出的力度和强度、产业政策的冲【击远超市场年初预计。前三个季度,中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速同比增长5%、5.5%、4.9%,环比增速分别为→0.2%、1.2%和0.2%,而经济潜在增长率环比原本应㊣在1.3%、1.4%左右。

这一现象,指向中国退出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过㊣早。余∑ 永定分析■,2021年前半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预算13.7个百分点,实际支出超过预算3个百分点,财政政策具有明显的紧缩性。在有效需求不足情况下,加大财政支出是应有之义。压缩财政开支大概率会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而经济增速下滑必然导致财政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虽然财政状况令人担忧,但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更令人担忧。没有哪个国╲家在经济增速持续下跌的情况下财政状况会好转的。在还有进一步扩张财政余地的情况下,急于缩小财▓政赤字-GDP比并不一定是明智之举。”余永定说。

具体来看今年的经济表现:“三驾马车”中,出口保持高速增长, 但海运费猛涨摊薄了→企业利润,而且出口未♀来的形势依然充满变数。而在国内,投资与消费都增长乏力。李扬介绍说,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无一例外都在下行◥。

这其中,房地产市↘场的变局尤为突出。1月至10月,43只房地产企业信用债出现违约,是去年违约▲数量的2.5倍。房价出现下跌,11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继续降温,59个城市的新房价格环比下跌,数量创2015年来的新高①⌒,价格跌幅继续扩大◥。

任泽平作出分析,房地产投资和销售连续七个月回落,金九银■十呈现不足,9月、10月房地产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分别下滑21.7%和22.6%,带来了开发商资金链的紧张,也带来了△地方大量土地的流拍,意味着未来房地产投资面临继续下滑的压力。

消费的报复性反弹也迟迟没有出现。今年“双11”,淘宝罕见地停止了分时成交数据的公布。供职于一家国际服装№集团的林嫣(化名)告诉《财经》记者,去年虽然发生了新冠肺炎疫情,但她和许多同事备战电商,“双11”奖金还能拿到1万多元,今年却一下子降到1000多元。

李扬分析,现在统计数据中,数字消ㄨ费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不是因为消费好了,而是因为投资坏了〒。今年消费复苏的进展严重受挫,根子上看,是居民ㄨ收入上不去。尽管上世纪末就有中央文件强调要在一次分配中大幅提高工资比重,但今天,这一比重※还略有下降。

另一●数据显示:非金融部门杠杆率2020年因疫情而急剧上升Ψ,今年前三季№度略降。同时,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也下降,与信贷扩ㄨ张速度下降一致。社融、信贷、M2均下降。

“债务减少意味着企业不愿意借钱」,不想生产,都要▽关门了,投资更◤不用说。居民不借钱了。为什么呢?以后的↑收入没有前景,我的消费没有因为借钱的便利而※增长。”李扬认为,政府的杠←杆率2020年很高,今年前三季度比较平稳,结合新增国债的限额和←实际新增国债余额▽的减少来看,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对前景也不看好,今年都不愿意借钱。

多→位经济学家预判:2022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将低于今年。

中国银保监会原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在《财经》年会上分析,由于全球疫情不断反复、原材料涨价冲击中小实体企业、出口高基数与大国博弈,以及房地产与土地财政等问题,明年中国经济增长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对此,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的支持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徐高分析,“稳”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关键词。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中单列的反垄断、地产调控和「双碳政策等主要任务,在今年的公报中不再单列,论述篇幅明显减少。此外,会议公报还◥用较大篇幅论述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资本等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综合看来,会议对今年某些宏观政策以及背后的认识进行了∏修正。

目前,对于明年中国经济的增速预测,市场反应相对乐@观。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联席首席执行官孙玮在《财经》年会◥上表示,世界经济明年增速会放缓,但不〒意味着停滞。得益于各←国的宽松政策刺激,今年全球经济增∑ 速预计为6.1%,明年降至4.7%。2022年,伴随第二针疫苗接种率上№升,亚洲经济增速将保持在5.4%,主要靠出口和消费拉动,中国、日本、韩国会是主要引领国家,而中国的经济增速预计是5.5%。

这一数字与⊙国际机构的最新预测接近:IMF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长5.6%,世界银行今年中⊙的预测数据是5.4%。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2月估计为5.1%,下调了7个百分点。摩根大通预计,从今年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逐渐转卐好,到明年二季度回到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之上,明年下半年可以稳定在5.5%以上。总体来看,明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为4.7%。

与此同时,巴奈特指出,中国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明年预计将基本复苏。到明年底,中国的产出水平有望接近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但是,其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即便到2024年,产出水平仍会比疫情前的预测【低5.5%。

应对全→球大通胀:美联储加息,中国货币政策会转向吗?

显然,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扭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表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

平在《财经》年会上指出,上世纪末20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速较发达国家快0.45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增长由发达国家引【领;新世纪前20年,中国等金砖五国崛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大幅提高,较发达国家平均经济增速快3.65个百分点;然而,根据IMF的预测,二者的差㊣异在明年又会回落至0.5个百分点左右。

“未来一》两年、两三年,世界经济格局会和过去不太一样,很可能和上世纪最后20年更类似。”黄益♀平分析,许多发展中国家更难有效而广泛地接种新冠疫苗。此外,美联储政策的调整也可能使经济【基本面薄弱的发展中国▽家遭遇货币贬值与金融市场的冲击。

实际上,过去两年,为了提振疫情阴霾笼罩下的经济,以美欧日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都做出了大『幅宽松货币、扩张财政的救市选择。

2020年3月,美联储将联邦储备基准利率从1.5%至1.75%,调低为0%至0.25%,即“零利率”政策;同时宣布实行无限量的货币政【策,到去年★底时,将其每月的购债规模增加一倍,达到1200亿美元,从此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突飞猛进,去年末已』达到创纪录的约7.5万亿美元。2020年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25%,为二战之后的最高增速。

全球央行大放水,为市场注入了巨额的美元流动性,稳住了消费需求,带动全球股市上扬,但也逐渐导致了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今年,全球大宗商品大幅甚至成倍上涨。经济学界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归结为:经济复苏不均◆的供求缺口;航运受阻、供应链断¤裂;美国移民减少、劳动参与率下降,收入水平增长,以及全球央行的直升ξ 机式的撒钱。

目前,美国的通胀压力表现尤其突出。11月,美国CPI同比上升6.8%,创30多年来新高。同月,中国的CPI同比上涨2.3%,PPI同比上涨12.9%,剪刀差〒虽较上月收缩,但已有一些消费品企业迫于成本→压力发布了产品涨价通知。市场机构△认为,还不能完全排除上游成本压力向ξ下游继续传导、带动物价上涨的可能。北京时间12月16日凌晨美联储公布12月议息会¤议结果,Taper加速,符合市场预期;点阵图预期2022年将〒加息三次,超出市场预期。整体来看, 2022年首次』加息几成定局。

此外,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风险也不可轻视。

2022年是中国经济复苏非常↙关键的一年。对于中国经济,目前大致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经济正在稳步复苏;另一种则警示,中国可能正处于从滞涨向衰退方向转化的阶段。观点的分野之间,亟待厘清的核心↑问题是,全球大通胀究竟是短期还是长期现象?

起初,美联储将通胀视作暂时∮现象,认为价格会随着基数效应、供应链瓶颈等短期因素过去而下←降。但今年全球通胀的上升程度、涉及广度,已经超过了不少市场机构的年初预期。12月15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最新讲话中去掉了通胀高企主要是“暂时性因素”的说法。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也开始担心,这可能会演变成为长期性的全球大通胀。

在巴奈特看来,政策的制定面临支持增长与控制通胀的○两难困境。IMF预计,大部分国家的通胀压力大概¤会在2022年消除。目前,通胀压力的增加在意料之中,但也有一些迹象表︼示,供需不匹配的持续时间比预期要长。如果继续出现航运中断、供应链断裂→,通胀就有可能持续。而一旦通∑胀明确上行风险,需要央行主动积极进行应对。

11月,美联储开始削♀减购债规模,并于12月15日宣布明年初将加速Taper,将每月资产购买规模由减少150亿美元增加到减少300亿美元,其缩表、加息的操作时间也成外界关注〓焦点。英国已宣布加¤息,加拿大〖都可能准备加息。新兴市场里,70%的央行会逐步采取收紧政策,也即,在连续20个月各大央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支持后,明年将慢慢尝试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朱海斌估计,美国会在明年中、三季度开始加息。根据摩根大通的调查@,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要到2023年美国通胀率才能降至2%以下,28%认为要∏等到2024年或更长∏时间,仅有18%的受访者认为会是明年下半年。市场主流看法是,美国明年将加息两次及以☆上。

一旦美国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影响也会外溢到中◆国和其他国家。黄益平以2008年为例:当美联储开始大幅度宽松货币政策,世界各☆国都会获益,发展中国家迎来大量的资本流入、市场利率下降、货币升值、资产价格上升。但货币政策总要正常↑化,上一轮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很多国家经历了金融危机,土耳其、南非、俄罗斯的日子都非常不好过。

不但如此,与宽松货币■对应的还有扩张性财政,以及背后巨大的债务风险。过去两年,美国力度空前的财政刺激政策,使美国』债务总额超过28万亿美元。2020年美国的赤字率达到15.8%,现在政府债务率高达136%以上,均创二战后的最高水ξ平。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也提醒,世界经济可能发生债务衰退。各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全球国债发行水平相较GDP上升18%,且建立在』原本就很高的基础上,为经济埋下了隐患。一旦美▲国财政政策收缩,新兴市场国家可能会出问题。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21年美国财政赤字率将高达10%,尔后美国的赤字率将维持在4%-5%的水平,到2050年美国的国债占GDP比将会达到250%。余永定♀指出,从长期来讲♀,如果还相信经济理论,就应该相信美国一定会发生严重通货膨胀、美元一定会贬值。

“中国是美国的最大外国债主。中国持有大量的美元资产。如果美国通货膨胀难以控制,如果美元大幅度贬值,中国的海外资产就会遭受巨大损失。如何保护我们的海外々资产,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长期问题。”余永定说。

疫后经济的复杂之处还在于,中国与Ψ 美国存在不同步的“双周期”。

任泽平说,中美的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可能是错♀位的。由于疫情与抗疫政策不同,中国经济在2020年二季度开始复苏,美国︼经济则是从2020年底和2021年初开始复苏,中国领先美国大约三个季度,由此,中国货币政策的正常∏化也领先于美国三个♀季度。

二战后,全球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操作基本与美◣联储的政策方向一致,当美国加息时,各国跟着加息;当美国减息时,各国跟着减息。由此,形成了一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明年,倘若美联储开始加〓息、全球性货币政策收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会发生什么?

黄益平∩分析,一些国家经济基本面∏不好,很难承受大量资本的♂进出。中国也可能会面临货币贬值、资本外流,甚至是资◤产价格下行的压力。去年不计一切代价的政策过去后,中国综合性的杠杆率、非金融杠杆率已经上升※了22个百分点,占GDP的280%。高负债的情况下出现流动性波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中国必须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余永定也指出,美国明年6月缩表、加息是大概率事件。中美利差扩大会导ㄨ致资金向美国流动,对人民币形成贬值压力。此时,我们将面临人民币贬值还是不贬值的选择。

其一,不贬值,就要干预外汇市场、减少外汇储备,从而导致基础货币减少。接下来,货币当局将面临对冲还是不对冲的选择,二者各有≡利弊,但均会造成相当多的麻烦与问题;其二,选择贬值,贸易摩擦可能加剧,而进口产品价格的上升,又会增加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对此,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中国央行高度关注◥欧美央行政策转向、货币政策收紧,会不会导致新◢兴经济体、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逃等。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会更加强调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和财政政策等手段的配↑合。

2022年中国经济:稳字当头

为解决当前新增长动力不足问题,2022年将着力打造新增长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明年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其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任泽平♀分析,中国经济近期出现一些新下行压力,相关指标,例如中国★制造业PMI指数已连续七个月回↓落。在此大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重提“六稳”“六保”,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报告删除了“大水漫灌”相关词汇,种种迹象表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键词将是稳增长。

如何稳①增长?利率、汇率等货★币政策,是调控国内市⊙场、应对国际变化最为直接的手段。

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评价称,这有利于加强跨周期调节,对冲暴露出的金融风□ 险,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12月7日,央行再次定向降息,下调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下调后3个月、6个月、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为1.7%、1.9%、2%。外界普遍『认为,这体现※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降低小微企业、“三农”综合╳融资成本。

12月9日,央行又宣布将上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由现行∏的7%提高到9%。这是今年以来第二次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外界认为,这是为了减轻人民币升值卐压力,使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同时,回收美元◥流动性。

由此,12月15日同时出现了“对内降准、对外升准”的罕见一幕。相关金融人士指出,在中■国当前的滞胀格局里,既要控通胀【又要稳经济,正在考验央行的精细化操作能力。

同时,余永定评卐价,尽管这次降准的◥作用非常积极,具有很强的信号作用,但对遏制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未来应该还会有进一步的降准。但除降准之外,更为强有力的政策工具应该是降低基准利息率,特别是在经济不景气时应该降低银行的基准利∞率。

李扬分析,中国的货币、财政政策在2021年比较克√制,虽然对今年的经济走势产生了收缩性影响,但同时也意味着弹药库里的弹药比其他国家多得多,这就是有韧性、有弹性、有空间,能够面对各种各样的∞形势。这是保证中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体制机制条件。

另一面,余永定也坦率指出,美国货币政策趋紧,特◣别是加息,将对中国执行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很多掣肘和制约。中国可能错过了执行宽松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最佳→时机。

仍须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虽然能够化解短Ψ 期的金融风险,却无法完全确保实体经济长久的万无一失。余永定分析,如果经济处↘于过热时期,央行的紧缩政策会非常①有效。但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果消费和投资疲软,央行在宏观调控中只能充当』第二小提琴手,第一小提琴手是财政政策。这是一种凯恩斯主义的传统理论,这种理论对中国是仍然适用的。

“如果企♂业由于对未来前景、增长前景↘缺乏信心,不愿投资,就不会产生贷款需①求。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增加信贷供』应。降低利息率,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增加,实体经济也不会因货币的宽№松而发生明显变化。真正能够发挥刺激经济增长作用的是财政政策。”余永定说。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也强调,不能以传统的宽松或者收紧去理解货币政策。当下,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更多是※由于结构性问题,房地产投资受限,但能替代房地产的新投资没有起来。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需要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动能。

稳增长的真正意义,是最终实现中国经济长远而健康的发展。但从中长期来ㄨ看,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财政政策应☆该投向何方?这仍是需要摸索的█问题。

根据索╱洛模型,劳动力增长率+资本增↑长速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构成一个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指出,用这一模型解※释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增长原因█便是:人口红利;通过基建、房地产、土地等投资形成大量固定资产,再进行抵押形成了银行信贷与资本;过去30年,每年全要素生产率增度基本在4%以上。

以此模型↑逐一对照,中国▃经济当下首当其冲的挑战,便是深●度老龄化与少子化社会的来临。前不久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8.52‰,首次跌破10‰,自∑然增长率为1.45‰,创1978年以来的☉历史新低。照此趋势发展,不少人担心,明后两年中国人口会出现负增长,劳动力锐减将影响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对此,任泽平建∞议,可以参照意大利、法国人均每孩每月补贴200欧元-300欧元的】做法,由政府设立三孩生育支持基金,给予家庭现金补贴和个税抵扣;同时,通过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增加普惠式的0岁-3岁的托育服务供给等举措,实现生育成本在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进行合理分担,让更多的年轻】人生得起、养得起,尽早筹谋中国人力资本的未来。

中国面临的第二个增长问题在于,房地产、老基建、重工业化的旧动能时代正逐步落幕。

对此,任泽平建议,一定要实现房地产的软着陆,避免硬着陆,在坚持房住不㊣ 炒、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的情况下,合理调节前期过紧的∏政策,同时避免“一刀切”与钟摆式调控,加快构建以↓城市群战略、人地挂钩、金融稳定和房地产税为主】的长效机制,推进房ぷ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培育力度。

实际上,第二个增长问题也与中国经济的另一问∩题相勾连,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已经∏降至2%左右的事实。对此,刘俏建议推动再工】业化、新基建、大国工业、碳中和以及更彻▲底的改革开放,由此☆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刘俏认为,这五点共同发力,或能推动中国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保持∩较高增速,创造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新一轮奇迹。

低碳中国的经济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五点动能中,碳中和与供应链的重塑或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


中国承诺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许多经济学家判断:未来几十年中,碳中和将成为中国经济运行的底层逻辑,或将重塑国民生产网络的面貌。刘俏指出,碳中和需要255万亿元的巨大投资量,决定了它有着更大的影响力与穿透力,将深刻」地改变生产型行业乃至消费主导型行卐业。

今年11月,央行推出了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向■相关企业发放碳减排贷款,助力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重点领域的发展;再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毕马『威报告预期,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绿色低碳领域的投入,并推〓动相关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

这既是一场巨大的挑战,也是一场巨大的机遇。巴奈特介←绍,如果成功转型↑为可再生能源、新的电力网络、高能源效率▽和低碳的交通,到2030年末可将全球GDP提升约2%,并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也做出分析,认为低碳绿色转型要求我们︼减少对传统高耗能能源、化石能源↓的使用。这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创@ 新实现各种生产流程的数字智能化,另一方面也需要以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进行调峰。而电力市场』的价格改革、降低能源市场准入门槛、开展碳排放权的交易等等也会催生出更多可能。

值得注意的@ 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坚定不移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但不可毕其功于一役。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综合经济学家的观点,长期来看,中国经济未来的⊙新动能已经呼之欲出——

全球⌒脱碳与疫后产业链重组,再叠加技术升级、再工业化←等因素,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新能源、碳中和等领域。与此同时,一些软性的制度ξ 建设,例如完⊙善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生育,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也将继续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余永定分析,在新基建、公共服务设施、医药卫生、研发等领域,中国依然有非常大的投ζ 资空间。政府支持甚至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可以通过创造“挤入”,带动私人投资和其他领域的投资,进而〖恢复经济增长的势头。如此,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其他投资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在投资和消费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助力中国实现稳增长的目标,并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而这背后,不仅需要政府财政、国有资本的力量,也需要█民间资本的力量共同支持。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然会↑有各种形态的资本,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要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对于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什么变,什么不变,将继续考验2022年,也将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站在2021年的末尾,刘俏回顾起中国经济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他将〗经济的成功之处归结为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中国出现ω 了1.5亿个经济微观单元,并形成了复杂密集的生产网络。而节点领域的投资与产业政策在经济网络中不断扩散,最终实现了整体经济的倍增。

而今,国际形势波澜诡谲,传统动能又逐渐淡出,过去的智慧或许可以照亮中国经济的未来。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全国工商联原主席黄孟复强调,民营经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先锋和主导作用,民营经济仍然是中国经济∩中的基础力量,外资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有益补充。三种力量都要充分利用、挖掘,共同助力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在︽有效市场的基础上,刘俏建议,我们还应以更积极的宏观政策投资中国未来的节点行业、新动能,“这种投资一旦以市场化方△式配置,它带来的增长意义最终将在中长期呈现出来”。而这,可能也是中国经济在悬而未决的全球大通胀中实现逆水行舟的△最佳选择。

(作者为《财经》记者,原文刊于2021年12月20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
/202201048175.html/feed 0
保险∏业代理人困局:高流失率背后的行业真相 /202110297538.html /202110297538.html#respond Fri, 29 Oct 2021 15:05:00 +0000 /?p=7538
文|宋文娟
编辑|袁满

原本已放弃了“开门红”营销活〖动的中国平安(601318.SH),计划在11月上旬重启保险业的这项传统项目;而多年前曾大幅压缩银行保险渠道的中国〒太保(601601.SH),也ζ 将再度发力布局“价值银保”渠道……

巨头们看似轮回的举动背后,是应▲对保险业绩增长乏力、代理人大量流失的行业命题。

人口红利下◇降,客户需求在变,科技手段在变,保险业传统粗◢放的大进大出模式不再能持续。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这只“黑天鹅”的逗留更进一步增加了时代变局中的变数。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下称: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坦言,寿险行业正在面临的一些问题 ,已为全行业所重视,传∮统保险企业和互联网保险玩家都在加大改革力度。“转型”已经成为当下寿险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代理人渠道成为险企重要护城河,不同市场主体采取了不同模式的个险转型。

不过当下转型成功的案例并未见,而对转型的艰难与阵痛,寿险巨头们却有切『肤体会。

“为什么寿险突然这么难卖了?寿险人★未来在哪里?”这些疑问不绝于耳。而从2021年三季度的上←市公司发布的数据情况来看,保费增速放缓,利@ 润与人力双降,几家头部险企明显感受到新单业务下滑的压力,行业转型升级进入了攻坚期。2021大局基本已定,2022年是否来者可期,将如何走出困局与迷茫?

图片

两成代理人流失

代理人数量骤减,无疑是2021年保@ 险业最关注的事情。

截至9月30日中国人◎寿(601628.SH)的总销售人力105.2万人,较2020年底145.8万↓人的总销售人力,减少了40.6万人。其中个险销售人力98万人,同比下降38%;中国平安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70.62万人,而2020年12月31日其卐代理人数量为102.38万,减少了31.76万人,下降31%。

虽然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没有披露最新的营销员数量情况,但是代理『人数量下滑,可以说是行业的共识。半年报☆数据显示,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人保旗下人保寿险五家公司的寿险代理人☆数量较2020年末的419万人减少了83万人,半年降幅达19.8%。

营销员数量出现下滑,直接反映到了︽保险公司的业务增速方面。

中国人寿的三季报显示,该公司的首年期交保费为人民币915.17亿元(去年同期为1060.94亿),同比下滑13.75%。该公司称,新单保费增长继续承压。而□ 从新业务价值来看,前三季度中国人寿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19.6%。

中国平安2021年前三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352.37亿元,同比下降17.8%,该公司解释称,代理人数量下滑对新业务价值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中国太保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17.96亿元,同比下降2.4%。个∮人客户业务代理人渠道实现业务收入1638.44 亿元,同比下降2.3%,虽然新保业务263.02 亿元,同比增长3.6%,但是中国太保也坦言,前期新单增长承压。

新华保险(601336.SH)前三季度个险渠道长期险首年保费130.60 亿元,同比下降 4.3%,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 123.63 亿元,同比下降 5.3%。前∴三季度新华保险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费同比下滑35.1%,单↑三季度降幅超过50%。

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坦言,“人力脱落〖的压力,公司队伍下滑对健康险销售压力较大。过去健康险ξ是新华保险的特色,而在2021年惠民保大力发展所造成的挤出效应对其健康险销售也有√一定压力。”

中国平安相关负责人在三季度业绩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深化寿险改革,收紧增员标准〓,特别在持续加大清虚力度,期末队伍下〓降30%以上,去掉虚人力,留下的产能√优化。钻石√和绩优人力保持稳定。该人士认为,人力下滑队伍产能改善,不过全年挑战还在。

太保寿险总裁蔡强在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透露,队伍∮人力大幅下滑这也是根据自身策略职业化转型加强考核,同时根据监管要求清理虚的人头,带来短期①压力冲击。

增员难在哪里

某寿险公司资深营销员告诉《财经》记者,对于营销〗人员而言,能够产生业绩有收入,他才能活下来,收入问题是营销员安身立命的基本规则。寿险营销并不是很容易做,期望达不到,一些∩营销员也就离开了。假如连生存问题都没解决,谈什么开拓高端市场?而目前大进大出的状态,相互之间也有传『染性,原本一些业绩虽然不是拔尖的但还可以做保险营销的从业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信心也产生了动摇。

一位曾担任某◣寿险公司总裁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寿险∩公司没有处理好自营业务与中介业务的关系,也是代理人流失的部分原因,寿险公司给中介的手续『费比较高,一些专业中介公司给代理人的首期佣※金明显高于保险公司自身佣金,有的甚至高▓出一倍,这导致了主体公司的自有〖队伍部分流向中介々公司。

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在三季度业绩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表示,行业人力都在下滑,增□ 员入口变窄,因※为行业分流,比如像快递〗分流、疫情对从业信心和收入影响,良性循环不通畅▂,社会舆情对保险行业不友好,这些对我们增员都有难度。增员入口缩减,队伍不会再出◥现前几年增速很快的情况。

在谈及保险增员难的问题,某保险公司总裁认为,中国保险营销员最初产生的时期,正好是下岗职工大量产生,随即进入这个行业,阶层的差异,客户的需求特别是高端客户的需求营销员难以真正了解。但粗放式发展的大量缘故卐单仍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实现业绩目标。缘故单挖完∞了,人就脱落了。

所谓缘故单,是指新的保险代理人一般达成初期考核的最重要办法是从身边的熟人入手,销售出第一张ζ 保单或者前几张保单,开发熟人资◥源成交的保单,就叫做“缘故单”。

“但现在这↑个寒冬之下,这种方式玩不转了。尽管疫情带来失业问题,不∴过现在人们择业选择也多了,比如开滴滴、外卖、快递、家政、保洁等,就拿开滴滴来说,在一线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很多人开★滴滴快车,如果努力干的话,一个月能赚1万多,其ぷ门槛只要一台车和一本驾照就可以;再来拿保洁来说,像北京保洁阿姨上门一小时差不多200左右,一个月只要努力干活▅,基〓本上拿个7000元、8000元不是太大的问题。而如果这个人去干保↘险营销员,要拿1万元佣金,则很难,他需要不♀断地拜访客户,遭受各种♀白眼和拒绝。像开滴滴、送快递、外卖、保洁这些基本上干一天的活,就能拿到钱。即使是很成熟的保险营销员一个月▅要拿1万元的保险销售佣金,可能也不太◣容易,一些保险公司成熟的营↘销员都拿不到月平均1万元的收入,所以这会导致保险营销员流失加快,而另一方面新的人又不▲愿意来干保险营销,所以增员才会很困难。”

波士顿咨询公司▓编写的《寿险营销十字路口的选择》指出,过去5年代理人▂的平均月工资为3500元,仅为社会平均工资的78%,而快递员的平均工资从2016年的每月4500元涨到了2018年的每月6000元,除了快递业,其他劳动密集▲型岗位,如外卖、家政等,工⊙资均有不少增长。大家似乎愿意选择更为稳定的快递、外卖、家政行业,而不愿意成为虽然收入▓天花板更高,但∏不确定性也更高的代理人。

同时该※报告还认为,代理人增员难,质量差,人口红利递减,规模效应☆消失,疫情期间招募的代理人质量相对不高,背后的根本原〇因是多年来销售产能未得到提升,且人口红利开始递减Ψ,“人海战术”难以持续。

自卐保件受严控

有保险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寿险公司热衷于增员是能带来好处的,因为大多数保险营销员的々第一张保单是买给自己或者家人的,所以增员很可能增╱来新客户,一个保险营〇销员常常首先就是一个保险公↑司的客户█。

不过,对于营销员为自己投保和家人保投计算业绩的问题,开始被监管部门严查了。

2021年10月份重庆银保监局下发《关于规范人身险销售人员自保件和互保件管理╱的通知》,其将自保件的范围不光划定为销售人员本人,而且还将销售人员的直系亲属也作为自保件,同时销售人员销售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同一省级保险机构另一名销售人员的直系亲属作为互保件。其要求保险机构不得以购买保险产※品作为销售人员入职、转正或晋级的条件;不◣得将自保件和互保件纳入任何形式的业绩考核和各层级的业务激励、竞赛方案。

不光是重庆,像北京等地№也在着手整治自保件,北京银保监局在9月份下发《关于规范销售人员自保件和互保件√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同样要求,禁止保险机构以购买保险◣产品作为销售人员转↓正或入司的条件,禁止强迫或者诱使销售人员为达成业务考核指标而购买保险,同时要求保险机构不得允许自保件和互保件参与任何形式的业绩考核√和业务竞赛。

业内人士透露,不仅是在增员的时候如果营销员的保费不够,保险公司常会要求营销员或者其家人来买保单,在月末、季度末、年末、年初的各种竞赛活动的时候,保险公司也▅会要求营销员来购买保险,突ぷ击保费目标,达成相应激励。曾经有个别机构因4月份退保①较多,而导致其保费收入明显波动,主要原↘因是3月份让营销员和内勤人Ψ 员买了太多的保险,然后在4月份一季度考核结束后,这些人纷纷退保,导致保◥费变为负数。

某保险公司中心支公司的内勤员工向《财经》记者抱怨道,“如果自己或者家人加起来的保单没有10份,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保险公司干了∩几年”。

业内人士预计未来还会有更多其他地区出台类似管控自保ㄨ件、互保件的监管措施。据新华保险相关人士在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透露,全国13个地区要求自保件不计入业务方案。

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认为,去年以来的强监管态势不会改变,不仅仅⊙是在队伍上,包括投资和内控,强度不※会减弱。

该人士表示,“对内勤管理干部,自保件继续▂率合并计入继续率,若出现较低ㄨ现象,将对管理人员特别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评级和奖金/晋升都有影响。从明年1月1日起,自保件增加更严厉措施,基本法以外※的奖励不能参与,对自保件高的→人员要求限制新业务发展和Ψ新人津贴的发放。对自保件要求实施双录。”

新华保险相关负责≡人则认为,“挑战来自疫情々、严监管、强监管。自保件和互保件不计入考核需要代理人适应,队伍需要清虚人力,‘双录’趋势全国推广,公司和队伍需要时间适应。”

与时代需求错位

中国平安在三季度报表示,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叠加汛情等自然灾害冲击,经济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居民消费★水平环比下降,对公司长期保障型业务仍有一定【影响。

一位来自中国人寿总部的高层人士认为,疫情波动带来需求释放波动,2021年这一轮疫情合计14个城市受到影响,新冠疫情导致很多产业出现了各种问题。与此同时『疫情与宏观环境影响※,老百姓手头的钱少了,用来购买保险这方面的支出削】减,客户对保险消费更加理性。

某寿险▓从业人员认为,随着当前信息互联的发达,客户对保险有更深刻的认知,营销员光靠忽悠卖出保险是不行了。客户的认知成熟对保险@ 公司尤其是保险公司的营销人员形成非常大的挑战。此外,保险公司产品的创新能力,与客户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还跟不上。

在农银人寿总精算师王晴看来,年轻一代客户消费习惯改变,更喜欢▅网购保险,但现有年轻代理人占比较低。大家都知道,有什么样的代理人①,就有什么样的客户,这是由代理人的生活圈子所决定的,即使大多数客户并不是代理人直接认识的。现在业务员年龄老化, 40岁以下的业务员♂占比较低(外资公司的代理人相对年轻),他们很难接「触到40岁以下的80后客户。而80后已经非常熟悉从网上购买实物】和金融服务产品,但保险产品特別是长期险比较复杂,普通人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原太平保险一位副总裁认为,“大多数公∏司近几年的新人质量也是越来越低的▲∏。当然,这些新人的自身素质←未必比前几年更低,也可能是因为寿险产品ξ 越来越难卖了。如果保险公司加强对新人的培△训,新增代理人的质量自然会提高。”

在谈及寿险业务下滑的原因,新华保险证券事务代表徐秀认为,目前寿险行业走弱的主要原因▲是四个不匹配:一是队伍的年龄和客户的年龄不匹配,我们的队伍大都是60后、70后,但客户〒群已经转移到80后和90后;二是产品供给和客户诉求不匹配;三是销售场景和模式不匹配,80后、90后年轻人喜欢」网上购物,但个险产品以一对一」线下销售为主;四是销售队伍收入和留存率不匹配,目前代理人平均收入不〇高且不稳定,难以留存。

另一位保险公司总裁也有相似观点,“应该说现在的代理人培训流于形式,真正的按着专业对代理人培训的规范合理流程扎扎实实做下去的公司,现在没有几家,确实是〖内功也缺失了。”

某寿险外勤总监对《财经》记者坦言,为了方便大家去抢市场,他所在保险公司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已经大幅压缩卐,应该说这样的培训只是吃快餐,但是吃快餐有用吗?更可怕的是有时是没有培训,带单入职没有培训,这带来很多风险。

该人士认为,“保险营销人员至少也是金融从业人员,保险产品的复杂程度比基金等产品更高,对营销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更高。这样连从业资格考◤试都没有,没门槛的进入后患很大。”

太保寿险总裁蔡强◤也认为,保险供给侧还停留在老的模√式,供给侧改革是当务之急。

精英化※路在何方?

《财经》记者了解到,原本已▓经放弃了“开门红”营销活动的中国◇平安,该公司高管近日表示,将在11月上旬正式启动“开门红”,而且2022年的“开门红”将分为两阶段进行↘,一是在“双12”期间推出主打产品;“双12”以后将切换到长期储蓄型、高价值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并优化成本,通过一定的产能提升◎抵消人力的大幅下滑。

平安提出在渠道端,实施代理人队伍分层精细化管理,其将代理人团队细分为钻石队伍、潜力队伍、新人队伍,通过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赋能、标准』化管理,稳定团队,进而实现升级。在新人队伍方ξ 面,平安寿险通过常规增员及创新项目双轨发展,近期实施“优+”高质量人员招募培育计划等措施来推进新人进营,逐步提升优质新人占比。此外在产品端◥,推动“保险+健康管理”及“保险+高端养老”服务持续升级。

中国人▆寿则表示,“开门红”聚焦高质量⊙发展,各地启动时间不一致,因地致宜,目标仍是维持市场领先地位,将坚持有〗效队伍驱动业务发展∑ 。2022年开局战市场也有变化,产品优化年金、两全、养老险多措并举。

中国太№保则表示,着力推进营销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数字化方向⊙升级,同时加快数字化能力和大康养生态建设。明年1月1日切换新基本法,新基本法〗是职业化营销的支柱,核心在个险渠道作业模式转型。

不过,曾在多年前就大幅压缩银保渠道的太保寿险,将发力布局价值银保渠道。该公司总裁蔡强表示,银保市场与10年前发生巨大变ζ 化,基于客户需求■和发展,太保开始做有价■值的银保,寻找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谈及营销员,蔡强表示,对于未︾来的人员招募,不会关注多少人头,核心关注绩优人力,过去模式靠人海驱动,产能很低,将来工作模式是稳定核心人力基础上产能快速提升⌒ 。对于高素质代理人,其认为不是指学历,而是5个特征:相信保险和认知、要有企图心、要有自律、要有︻利他性、要有韧性,新人津贴会基于高素质人才慢慢成功,而不是赚快钱。

各大头部寿险公司对〓于保险代理人的升级规划背后,是对精英化路线的探索。士弘卓越总裁何川认为,“所谓精英化寿险营销人员,即具备高素质⌒ 【、高绩效、高能场。高素质,营销人员基础素质要高;高绩效就是通过对营销员的培养训练和他自身★的努力,人均保费高。人均保费〗高就意味着人均收入高,就意味着营销人员♀的稳定性强,对职业的认同感高。”  “但是要怎样实现高绩效?还必须〗要高能场【,就是高能量加高气场的简称。大家都希望客户群越高端越好,但销售人员面对高端★客户的时候,什么都不如对方,财富、地位、见识、影响力……什么都不如别人,怎么把别人的保单能搞定?”

“只有¤出奇招,帮助寿险︼人员打造一颗强大的内心,内在有@强大的能量,外在有强大的气场,理解力很高,做人很到位。他具有高能量∏和高情商,在这点上能达到客户的水准,甚至超越客户的水准。”

在他看来,在实现心灵成长与技能提升这◆两方面,现在的保险公司几乎都没有做到。“现在入职培训就几天,然后是几天的转正培训以及一些参差不ω齐的衔接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更是只有技能训练,哪有什@么心理成长,这也是为什么营销员一直觉得做的很痛苦的原因。”

尽管遭遇增长阵痛,但长期来看,中国寿险】市场发展空间依然广阔。何川认为,中国是儒家文化圈,这种思想层面下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民众,有一个特点是积极寻求安全感,风险厌恶型的偏多,所以儒家文化圈的人储蓄率比较高,会希望购买保险来转移风险。而中国保险密度与世界保险密度819.99美元/人,差距378.98美元/人。中国保险△深度与世界保险深度7.3%,差距64%。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保险市场,仍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作者为《财经》记者)
题图来源?| Pixabay
版面编辑 | 李幸芝?周斌?

]]>
/202110297538.html/feed 0
3000亿跨境理财开闸,银行竞逐最富城市群 /202110187431.html /202110187431.html#respond Mon, 18 Oct 2021 00:55:26 +0000 /?p=7431
文|唐郡?张威 张颖馨
编辑 | 袁满

允许个人投资者直接跨境开设和々操作投资账户——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在历经多年∞探索后,迈出深水区变革的崭新一○步。

新举措即将于10月10日落地于全球最富裕的城市群之一——粤港澳大◢湾区。《2020年胡润财富报告》显示,粤港澳三地拥有600万人民√币可投资资产的“富裕家庭”数量合计达45.5万户,累计可投资资产总额超过2.7万亿元。

2021年9月10日,粤港々澳三地同时发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并宣布该细则将于10月10日正式生效▽。

“跨境@ 理财通”是允许大湾︼区内地(广东省九市)及港澳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或理财产品的机制。按投资者身份不同,“跨境¤理财通”被划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分别对应内地投资者和港澳投资♀者。试点初期,“跨境▓理财通”资金实@ 行额度管理,“南向通”和“北向通”总额度为各1500亿元人〖民币,单个投资者额度◎为100万元。

公告发出约◣半个月,截至9月28日,香港金管局已接到20家银行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的申▓请。“对大湾区内的金融服务业来说,‘跨境理财『通■’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重大机遇。”汇丰粤港澳大湾区业务部总经理陈庆耀对《财经》记者表示。

10月10日后,大湾区内地银行亦可向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或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进◤行报备,报备完成之后就可以◤正式开展业务。

多家银行已积⌒极布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均对《财经》记者表示,行内高度重视相︽关筹备工作,在系统搭建、制度流程、产品遴选、投资者保护及风险管控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准备□ 。截至发稿,大部分银行已完成“跨∞境理财通”相关筹备工作,只待开闸。

产品方面,路孚特中国区财富管理市场开发总监赵玉◥成对《财经》记者表示,整体而言,初步产品会包︽含相对安全,成长业绩较好的基□ 金,以及一些富有创新〗题材的产品,比如╳绿色金融、ESG、碳中和等相关题材。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指出:“‘跨境∩理财通’试点为大湾区内地及ξ港澳居民个人跨境投资开辟了新的通道。”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亦表示,“跨境︼理财通”是首个专为个人投资者而设的互联互通机制,有利于促︾进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是继‘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以及基金互认安排后,另一个香港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的重大举措。”

自1996年起实现¤贸易经常项目可兑换后,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转向推动资本账ζ 户可兑换,至今已25年。

与之前的开放不同,“跨境↑理财通”是针对个人投资者的互联互通机制,“突破性在于提供一条◥正式和便捷︻的渠道,首次允许零售投资者◆直接跨境开设和操作投资户口,有更大的自主度去选择理财产品。”香港金管局副局长余伟文※指出。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邱亦霖看来,这正好体现▓了金融市场“先机〓构投资者,后散户@ 投资者”的开放顺♀序。

中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对《财经》记者坦言,现在中国资本账户直接投资项♀下基本实现了ζ可兑换,剩下需要开放的“深水区”是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跨境理◥财通”投资范围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债券等,是“深水区”对外开放的最新尝试。


银行竞逐最富Ψ 裕城市群

2021年9月10日下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通过视频连线方式共同举◆办了“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启动仪式,粤港澳三地同时发♀布《实施细则》,“跨境理□ 财通”试点正式进入实操阶段,一场围绕大湾区居民跨境理财需求的的财富管理市场争夺战也就此打响。

“大湾区总人口超〗过8600万,人均GDP超过19000美元,是国家开放ω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而个人财富管理对区内高收入人士将越∏来越重要。”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启动仪式上,林郑月娥如是说@道。不仅如此,德勤此前发布的ω一份报告指出,大湾区已是全球最富有的大城市群,区内主要城ω市香港、深圳和∏广州均名列全球亿万富翁最密集的十大城市,且高净值人士数量※在未来几年还将持续攀升。

对此,陈庆耀深感赞▆同。他告诉《财经》记者,从短期看,“跨境╳理财通”将为金Ψ融机构的业务拓展带来增长动力;而从长期看,则将对三地的金融生态带来更深远影响,除了作为参与主体的银行以及产◥品的提供方如资管机构、投资银行、保险机构等※将从中收益,包括从监※管机构、金融科技企业到配套服务产业●的整个金♂融生态链,都将Ψ因此加快发展的步伐。

根据《实施细则》,“跨境理财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和港澳投资者通过区内银行体系建立的闭环々式资金管道,跨境投资对方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或理财产品。按照投资者身份不同,该业务又被划分为“南向通”和“北向通”。其中,区内银行必须是大湾区内地九市注册法人银行或分支机构,或在港澳注册的银行。此外,根据三地监管规则,试点银行还需满足内控制度、风控体系、技术条件等要求才能申请开通“跨境理财通”业务。

具体∴交易设计上,投资者需同时开立个人投∮资账户和汇款账户,通过内地与港澳银行合作进行跨境投资。以“北向通”为例,港澳投资者须选择一家内地银◢行开立个人投资账户,并在与该内地银行合作的港澳银行处开立汇款账≡户,理财资金经由汇款♀账户汇至内地的个人投∴资账户中进行投资,投资退◤出后,资金及收益原路返回。其中,开立个人投资账户的是内地代◢销银行,开立汇款账户的是∮港澳合作银行。“南向通”对应的则是港澳代销银行和内地合作银行。

中国银行个人数字金融部总经↘理刘敏告诉《财经》记者:“预计业务正式推出后,双向均会吸引到较多具有跨境资产配置需求的◥投资者参与,并且随着投资者对跨境市场和产品认识的加深,市场规模会随之增长,大湾区的财富管理行业和机构也将因此受益。”

据《财经》记者了解,内地国有六大行及大部分已上市的股份制银行均在大湾区内设有法人银行或分支机构,其中十余家银行在¤港澳地区亦有分支机构,可同时作为双向合作银行和代销银行。此外,汇丰、渣打、东亚、花旗、恒生等排名靠前的外资行也在大湾区内广泛展业,同样可←申请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

“跨境理财通”启动后,大湾区∩内合资格银行动作频频。

据陈▆庆耀介绍,目前,汇丰已向香港监管机构就提供“跨境理财通”服务递交申请表∏格。在大湾区,汇丰有超◣过5000名零售银行员工,随时准备为客人提供无缝跨境理财服务体验。花旗香港总裁及总经理林智刚亦表示,为配合整体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计划在2025年底前在香港增聘逾1000名专业财管人员。此外,据《财经》记者了解,汇丰、花旗、渣打等银行香港地区的官网上,“跨境理财通”相关信息已经被挂在显著◤位置。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曾透露,截至9月28日,香港金管局已接到来自20家银行申请开ㄨ办“跨境理财通”业务的申请,其中18家申请开办双向业务,2家申请开办“南向通”业务。相关银行将提供╱大约100种不㊣同类型的投资基金(包括■货币市场基金、债券基金)和超过200种不同类型的债券投资产品,以及跨境理财通计划内允许的11个币种存款产品【等。

内地银行方面,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三家国有大行相关负责人均对《财经》记者表示,当前已完成系统搭建、制度建设、产品销售、人员培训、跨境服务对接和投资☉者保护等准备工作,静待支持“跨境理财通”落地。华夏银行方→面则告诉《财经》记者,该行已成立“跨境理财通专项工作组”,从上述各方面推动业务落地,后续将进一步细化、优化相关工作机制及准备工作。

随着《实施细则》生效时间渐行渐近,前述内地及港澳多家银行正准备成为首批提供“跨境理财通”业务的『银行。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合资『格银行来说,“跨境理财通”既是机遇也存在挑战。“‘跨境理财通’机制的顺利实施需∴要相应的银行系统支持,包括便捷的跨境开户◤服务、高效安全◣的跨境支付系统以及数字化的跨境投资渠道等。在此基础】上,还需兼顾三地监管政策的要求,确保各类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陈庆耀对《财经》记者直言,“这些都对参与机构♀的综合服务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交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消费者权益保护部副总经理贺波也提出,随着大湾◣区境内外银行机构的广泛参与,客户也◆将在不同财富管理的机构和渠道间进行横向比较,寻求更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体验,“因此,境内外金融机构间的客户和△服务竞争将比以往更加激烈。” 


需求旺盛,偏好差异

《实施细则》公布后,投资者对“跨境理财通”关注度已№然上升。

据刘敏透露,近期中国银行接到与理财通相关的投资者问询显著增加,咨询内→容主要包括可投资产品种类、收益表现、是否可以通过』电子渠道购买、线下受理业务网点范围等。“相关∑ 问题显示投资者比较关注产品的吸引→力以及业务办理流程的便捷性,已经显示出一定的参与意向。”

汇丰曾针对已通过现有渠道↙或未来一年有意投资香港「市场的大湾区内地居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虽有部分〒受访者对“跨境理财通”尚无认识,但了解相关信息后,有82%的受访者表示有可能通过这一机制投资№香港理财产品。

根据◥监管规则,“跨境理财通”合资格产品被限定为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或投资产品。具体而言,“北向通”主要包括风险等级为“一级”至“三级”的固定收益类和权♂益类公募理财产品;风险等级为“R1”至“R3”的公募基金产品。“南向通”包括风险等级为“低”至“中”风险,且结构“非复杂”的产品,包括在香港注册成立且经香港证监会认可的基金、债券,以及人民币、港币█和外币存款。

“虽然目前内地居民可通过‘沪深港通’,基金互认、QDII等投资香港及海外市场,但这些机制提供的产品有限,例如截至去年※底,获批北向销售的香港基金只有大约30只。”陈庆耀」指出,“‘跨境理财通’大大拓宽了可投资的产品范围,将吸引更多的投Ψ资者参与海外市场。”

以“南向通”的基金产品为例,香港投资基金公会(HKIFA)行政总裁黄王慈明曾透露,根据在香港注册、中低风险和结构非复杂的要求,当前香港合资格的基金产品大约有200—300只,远远大于此前基金互认的规模。外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基金内地发行销售资金累计净汇出金额为→仅160亿元█人民币,而“跨境理财通”单向总额度为1500亿元。

《财经》记者注意到,“南向通”和“北向通”合资格投资者准入门槛有↓所不同。

“南向通”要求,合格投资者需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户籍或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连续缴纳社保或个人所▽得税满五年;具有两年以上投资№经历,且满足最近三个月家庭金融◤净资产月末余额∑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或者最近三个月家№庭金融资产月末余额不低于200万元人民币。

“北向通”对投资者要求为,具有港澳居民身份(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香港居民须经香港银行评估不属于弱势群体,澳门居民须经澳门银行认定为具备投资能力。

建设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宋佐军向《财经》记者表示,从金融资产№要求来看,内地投资者门槛高于港澳◥投资者,而后者的准入门槛更为普惠。对于资产值较高的内地投资者来说,他们当中会有一部分人有跨境资产配置需求,在合法、安全的渠道下,会考虑把部分资产分散投资到海外。产品偏好▲上,内地投∏资者倾向较为稳健的理财产品,例如比较青睐中资企业债券⊙作为基础资产的投资标的。港澳投▲资者则普遍希望参与到中国经济的成长发展中,较为青睐内地市场人民币理财产品,对于资讯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的兴趣较大。

抛开准入门槛差异,内地与港澳投资者对投资产⊙品的需求差异依然存在。深圳▲特区金融学会发布的《深港金融合作需求问卷调查报告(2021)》(下称《报告》)显示,深粤高净值个人受访者希望在港澳投资的金融产品的前三位←分别为股票、保险与基金,港澳高净值个人受访者希望在内地投资的金融产品的前三位分别为人民币存款、股票和人民币理财产品。

基于差异化的投资需求,多家受访银行对《财经》记者表示,将在监管许可范围内,对“南向通”和“北向通”采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以华夏银行为例,该行以差异╱化、互补性为基础策略,“北向通”以市场表现较好的固收和固收+产品为主;“南向通”则将⌒ 侧重引入海外上市的中概股、中资企业美元︻债作为投资标的的产品。

对于“跨境理财通”后续表现,管涛对《财经》记者分析,从收益率角度来看,由于内地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高于港澳银行理财,而“跨境理财通”合资格【产品可投范围为中低风险产品,香港高风险高收益产品的优势无法发挥,试点初期可能出现“北热南冷”的局面。

宋佐军则认为,参考过去“港股通”和基金互认的市场反应,预计“跨境理财通”也会经历一个投资者教育、市场培育、逐渐成长的过程。“‘跨境理财通’的市场反应与三█地客户对市场的了解度、客户开※户体验、产品丰富程度相关,预计随着跨境理财通的试点推广,市场ζ或许会逐步加温。”


资本账户开放新途

“跨境理财通”的诞▽生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密不可分。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有序推动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有序ω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内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跨境交易,不断丰富投资产品类别和投资渠道,建立资金和产品互通机制。”次年5月,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探索建立跨境理财♀通机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居民跨境购买对方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2021年9月,《实施细则》生效,“跨境理财通”成功落地。

 “跨境理财通”是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内涵,是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的新︽举措,更是大湾区金融发展的一项里程碑事件,”邱亦霖①告诉《财经》记者,“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促进国家金融发展和市场对外开放。”

另一方面,“跨境理财通”意义超越了大湾区建』设本身。

《实施细则》显示,“跨境理财通”将业务统一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资金兑换在离岸市场完成。也因为资金结算均使用●人民币,所以不涉及占用个人换汇名额。对此,管涛认为,从支□付功能角度来说,“跨境理财通”将扩大人民币跨境收付规模,提高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里的市场份额,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具有积极意义。不过,他也指出,从金融功能来看,由于香港市场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理财产品●有限,预计“南向通”对于人民币∑ 国际化影响不大。

此外,理财通对于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意义也为业内人士所广泛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跨境理财通”是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国内㊣金融市场开放在香港先行先试的体现。“它其实就是资本账户开放的一种新尝试。”

上世纪90年代中⌒ 期以前,由于外汇短缺,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1996年起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转向推动资本账户可兑换。“现在中国资本账户直接投资项下,无论流入流出基本都放开了,总体上属于基本可兑换”,管涛告诉《财经》记者,“剩下要开放的‘深水区’,就是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从早期的QFII、QDII到“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基金互认,直至当前◢的“跨境理财通”,都是不同时期资本账户证券投资项下对外开放的尝试。

不同之处在◢于,“跨境理财通”是针对个人投资者的互联互通机制。“理财↑通的突破性在于提供一条正式和便捷的渠道,首次允许零售投资︾者直接跨境开设和操作投资户口,有更大的自主度去选择理财产品。”香港金管局副局ζ长余伟文指出。在邱亦霖看来,这正好体现了金融市场“先机构投资者,后散●户投资者”的开放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往往涉及到对跨境金ω 融风险的讨论。“跨境理财通”试点★机制对于防控跨境金融风险已有严密安排。据苏赟介绍,无论是“北向通”,还是“南向通”,投资者在购买投资产品时◣均需在投资产品购买地开立『投资户、在资╲金汇出地开立汇款户。对投资户与汇款户之间建立资金闭环汇╳划关系,加之☆对跨境资金实行总额度和单个投资者额度管理,能够有效地防范跨境金融风险。


各∩方期待扩容

“跨境理财通可以没有限制投资港股吗?”访谈过程中,多位大湾区】内地居民向《财经》记者发问。在他们看来,跨境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配置海外的∏股票,而“跨境理财通”将投资范围限定在中、低风险产品,无●法满足其更高的投资需求。

香港基金公@会此前曾对1036名25岁或□ 以上的大湾区内地居民进行调查发现,内地居民期望投资香港基金产品每年回报中位数为13%,而最大可承受╱亏损幅度则为8%。“投资者回报偏好较倾向中风险至高风险产品,13%的预期回报接近环球股票组合的风险水平,属于中高风险水平。”香♂港投资基金公会主席邹建雄表示,“考虑到跨境理财通在推出初阶段主要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对于内地投资者而言,在期望投资回报上可能会有一定落差。”

事实上,前述《报告》显示,深粤个人受访者最希望投〖资的港澳金∮融产品是股票。并且,粤港¤澳三地受访者均期待沪深港通进一步便利,其中,近60%的深粤个人受访者期待扩大标的股票范围,而港澳个人受访者群期望』扩大标的股票范围的比例约为50%。

投资者∮周任对《财经》记者直言,“跨境理财通”的∴核心是理财,理财々就要看收益率,而内地各类∮资管产品类型丰富,且收益率不低,因此,“跨境理财通”对他而言吸引力不大。“如果把这个(理财通)改成给我▲一定额度,让我去香港ζ市场随便投资,比如说可以买股票、涡轮(认股权证,一种风险极∮高的投资产品)、期∞权等各种金融衍生品,那对我来讲就非常有意义了。”周任补充道。

必须指出的是,周任的看法不一定具有普遍代表性。据央行广州分行副行长苏赟介绍,《实施细则》的起草是一个响应市♀场需求、详细研究论证和充分征求意见的过程。据悉,当前内地理财产品收益率对港澳居民有较大吸引力,内地居民也希望多元化配置境外资产,大湾区居民跨境配置理财产品的需求比〓较强烈。正是围绕↓这一需求,相关部︼门提出“跨境理财通”的初步设想。

前述各家银行反馈亦◎表明,除①了关注收益率,大湾区内地投资者亦有分散投资,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刘敏告诉《财经》记者:“港澳市场产品Ψ 投向较境内而言更为丰富,除了国内还ω可以投向欧洲、亚太等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投资种类更加多元,并且‘南向通’资金可兑换成其它币种进行投资,预计♀将主要吸引有意尝试全球市场投ㄨ资的客户参与。”

试点初期设置投资范围、投ㄨ资限额等规则也与投资者权益保护有关。余伟文指出:“对于很多投资者而言,这将是他们◤首次‘跨境试水’,做好对投资者╳的保障就显得尤其重要。”据央行深圳中心支行行长邢毓静介绍,“跨境理财通”试点业务做了设定投资产品风险等级、投资者适当性要求和个人投资限额三大制度设计,确保帮助内地投】资者把控境外投资风险。

尽管如此,各方已然开始◤期待“跨境理财通”扩容。

邹建雄曾公开●表示,不少内地投资者交易波幅较大的内地股票,相信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但跨境理财通对市场属◤于新事物,相信随计划愈趋成熟,未来会放宽♂至中高风险基金产品。

对于投资限额问题,苏赟曾回应,下一步,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宏观经济形势,适时调整“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总限额和单个投资者限额,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市场的需求。

“参照以往跨境投资试点计划的推行经验,内●地监管机构在放宽产品范围、提高投资额度方面将会审慎推进,具体进展取决于机制启动后运行的情况,例如额度︾使用、市场和投资者的反应等。”陈庆耀亦对《财经》记者坦言:“希望随着‘跨境理财通’的平稳开展,能逐步拓宽北向通及南向通的产品范围;并适度放宽港∮澳居民在内地投资限制以及投资额度限制,逐步提升双向投资◆规模。”

不过,邱亦霖指︾出,金融市场的开放需分步骤、分阶段稳慎推进。管涛↓亦提醒,资本项目的进一步甚至加速开放需↘坚持稳∞慎推进的原则,在汇率尚未〓市场化的情况下,开放步伐过快可能导致较◆大规模的短期资本流动,从而给汇率管理带来压力★。对于开放的◥节奏,他建议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些领域开放快了,改革慢了,那么开放的步伐就要慢一点;有些领域改革已经到位了,那么开放就可以快一点。”

(记者陈洪杰、严沁雯,实∩习生吴家奇对此文亦有贡献。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周任为化名。)
题图来源?| Unsplash
版面编辑 | 蒙嘉怡

]]>
/202110187431.html/feed 0
清退1432只理财产品,银行资管除旧立新 /202010014497.html /202010014497.html#respond Thu, 01 Oct 2020 04:04:00 +0000 /?p=4497
—摘? 要—
打破刚ω 性兑付,破除多层嵌套与禁止资金池模式,实现净值化转型,保『本型等违规理财产品必须退出,银行理财产品正处于转型期

文|严沁雯
编辑|袁满

“这届投资者太◣难了,不仅理财收益不保,现在产品还要被提前终止。”部分银行对客户在几年前购买的理财产品提前进行了强制性赎回或终止,由于以上产ㄨ品均较当下理财市场收益率高,引发投资者关注。

近期,工商银行针对一款名为2018-8期“安享长盈”工银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发布提前终止公告,产品到期日由2023年3月8日提前至2020年7月29日。据公告显示,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6.1%。

根据客服人员的□回复,提前终止产品是为了保护客户利益,客户本金收益将于提前终止的日后两个工卐作日到账,目前“安享长盈”系列产品已全部做出调整提前终止。

发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公告的银行并』非工商银行一家,从去年至今,已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北京农商行发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另据普益※标准统计,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

“银行提前终止这种理财产品,应该是出于合规考虑,不过这个情况在我们这还没有出现,我们现在做的∞主要是提升净值类产品占比。”某国有大行支行从业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某业内人士指出,强退理财产品不太可能成为普遍现象,“这一做法不仅可能引发投资者不满,提前赎回也∞对银行现金流不利。过去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中短期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也给以往发行产品留出了自动到期】的空间。”

多家银行提々前终止部分产品

《财经》记者查询上文∮提到的“安享长盈”系列产品√说明书了解到,该系列产∞品风险等级为R3,销售对象为个人高净值客户,预期收益率▲在5.5%-6.1%不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管新规和理财新规的影响下,银行理财持续向净值化转型,理财利率波动成为市场常态。据普益标准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8月封闭式预期ぷ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5%,较上期减少0.03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对于之前投资了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来说,提前终止意味着损失部分收益。“这样的告知未免太简单了★,我们的损失谁来承担?” 部分投资者质疑银行单方面终止的合理性。

然而,在上述系列产品的ぷ说明书中,工行∩曾明确提及提前终止的情况:“为保护客户利益,工商银行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提前终止本产品。”

对此,某法律♀从业者向《财经》记者表示,“从合同▓约定来看,银行这一做法并不违约。不过像这种①比较重要的条款,提供格式文本的一方一般要尽到合理的解释说明义务↙。”

发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公告的银行并非工商银行一家。

今年5月20日,北京农商行曾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资管新规及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要求,该行将于2020年5月20日提前终╳止“北京农商行‘金凤凰理♂财’稳健富荣金色时光天添鑫悦享人民币理财产品”。而在2019年11月,光大银行、交通银行也曾在官网发布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公告。

据普益标准统计,自2018年以来,银行理财市场╳共有1432只产品提前终止,其中,1348只于理财新规发布▂之后终止。2019年,银行开始加速清退部分存量理财,涉及622只产品,较2018年大幅增加。

强退背后:
资管新规施压、高收益不再

“资管新规█要求打破刚兑,理财产品保本是不允许的。”提及银行清退存量理财的现象,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资管新规的规定是主要原因。

自2018年4月27日央行发布资管新规以↑来,银行业理财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打破刚卐性兑付,破除多层嵌套与禁止资金池模式,实现净值化转型,保本型等违规理财产品必须退出”,资管新规正稳步助推行业规范发展。

据普益标准统计,在资管新规※公布后提前终止的产品中,非保本型产品占比较大。保本型产品有113只,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则有1221款,占比达90.58%。其中,预期收益型产◣品居多,有781款,约占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64%。在此之中,保本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75%,非保本浮动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则是达到4.26%。

“提前终止产品的主要动机仍在于推进净值化◤转型,其次是规范早期发行的净值型产品的运作方》式,最后是逐渐▓压缩保本型理财产品存量直至退出。”普益标准研究员郭↓全毓指出。

他同时表示♀,被主动停止的部分产品】,曾给予了投资者较高的预期收益率或采取靠档计息的方式,这不仅违背了新规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还给银行负债√端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多在5%以上且√期限较长,而当前市场环境中利率不断走低♀,无疑让银行方负担了较重的资金成本,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现实中,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早已不再。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由4.82%降至3.89%,连续19个月下降。进入2020年,理财产品收益率进一步下跌。

融360数据监测显示,2020年7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8%,环比下降2BP,同比下降35BP,这是自2016年12月以来的44个月新低。

而据普益标准报告显示,9月19日—9月25日全国共发行1459款理财』产品,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仅为3.72%。

《财经》记者询问多家银行业务人士后得知,虽说已有部分银行发布理财产品提前终止公告,但目前清退理财产品的现象在银行业并不普遍。

对此某业内人士表示,“强退理财产品不仅可〒能引发投资者不满,提前赎回也对银行现金流不利。过去发行的理财产品大部分都是中短期的,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给了以往发行产品自动到期的空间。”

稳住投资者,银行加速转型

虽说理财产品被强退不会成为普遍现象,但银行理财体系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旧产品相继到期退出之后,银行理财的投资者会如何选择?

“大部分银行理财的客户应该会继续选择在银行投资,对于这类风险々偏好较低的人群来说,银行依旧是他们比较信赖的对象。”业内人士分析道。

不过,银行或面临其他资管█机构的竞争压力。一ㄨ位热衷于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告诉《财经》记者,由于之前购买的理财产品一直在跌,她萌生了购买公募基金的念▼头。

为了满足老顾客投资的需求以及※应对市场竞争的压力,银行加快了转型的力度。《财经》记者通过查阅上市银行→中报了解到,多家银行针对理财体系作出了改变。

一方面,银行正积极调整投资端结构,提升标准化产品占比。工商银行在中报里提到◤,该行正形成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权益类、混合类产品为辅的产品布局。

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银行正优化○产品端,创新推出不同类型理财产品,加快推动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优化产品供给结构。

从目前转型的≡进度上看,据普益标准数据,2020年二季度全市场银行机构理财产品净值化@ 转型进度为53.82%,较2019年末上升9.7个百分点。分类型来看,截至2020年二季度,股份制银行转化效果最为显》著,净值化转型进度超过≡↓60%;城商行次之,净值化转型进度超过50%;国有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进度尚不到50%。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资管新规∴,实现从银行资管部门到独立理财子公司的过渡转型,多家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21家银行获◆批设立银行理财公司。

据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1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合计约为34.6亿元。其中,招银理财以ぷ15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此外,农银理财、中邮理财、交银理财等六大国有行理财子公司的净利润均在亿元之上。

不过,由于理财子公司成立时间尚短,产品需要真正按照净值№化方向去转型并非易事,当下面临的问题也不言而喻。“一方面,发行产品数占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比重仍较低;与此同时,理财子公ξ 司的产品仍以母行代销产品为主,客户群尚待培养。”一分析∏人士指出。

农银理财董事长马曙光曾撰文称,未来理财子公司有必要持续打造以投研一体化为核心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与相对成熟的基金公司对比,目前从事理财业务的专业人才不足,投研能力不高,在开发个性化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上,如何突出自己的竞争力是银行理财有现阶段的困难▼。”上述分析人士补充道。

(作者为《财经》记者)

]]>
/202010014497.html/feed 0
银保监会曹宇:绝不允许◤以资管业务之名走资金⊙池老路,多项新规制定■中 /202009284382.html /202009284382.html#respond Mon, 28 Sep 2020 01:02:26 +0000 /?p=4382
文|张颖馨? 严沁雯
编辑|袁满

“银保监会将保持政策定力,以资管新规确立的统一标准和改革方向ㄨ为准绳,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允许以‘资管业务’之名走回‘资金池’‘资产池’等不规范运◣作的老路。”9月26日,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上,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提及强化资管行业专业化监管时如是表示。?

曹宇指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余额近82.9万亿元,规模约为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四分之一,逐步■形成了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多╱种资管业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

自2018年4月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起,监管部门按照相〗关决策部署,有序推进银行∑业、保险业资管改革。?

提及当前⌒ 的资管改革转型情况,曹宇表示,资管改革转型进展顺利,银行保险机构与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在大幅压缩不合♀规产品的同时,努力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减、服务金融市场作用@ 不变的格局。?

具体从行业发展◣看,资管业务总量保持平『稳,结构▽不断优化,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银行∩保险资管产品余额45.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占资管市场∩总规模的55%。其中,银行理财余ω额24.5万亿元,资金信托计划余额17.7万亿元,保险资管产品3.4万亿元。21家银行获批设立银行理财公司。?

从服务实体〓经济看,银行保险机构资管产品直接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产余额34万亿元,相当于◎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3%左右。?

与此同时,资管业务制度体系持续完善。“资管新规发布后,银保∩监会先后出台了10多项资管监ξ 管规则,基本构建起较为系统的→资管制度框架。银行理财方面,发布了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等配『套细则,我们正ㄨ在制定销售管理规则和流动性管□ 理规则,以银行理财公司为重ξ 点的制度体系正在加速形成』。”曹宇说。?

保险资管】方面,银保监会出台了《保险资管产品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同步制¤定组合类资管产品、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等3项配套细则,构建起“1+3”产品监ξ 管制度框架。?

曹宇透露,银保监会正积极推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修订和《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制定。此外,在信托业务〗方面〗,正在起草《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形成以监管部门为主体,行业协会自∑ 律功能、信托登记公司市场约束功能、信托保障基金保障机制为补充的●风险防控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转型发展初见成效的︻同时,亦有部分问题需要解决。?

曹宇直言,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资管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处⌒ 于转型阶段。

一些机构的传统经营惯性思维】还比较重,适合资管ζ 业务的管理机制和投研能力有◢待提升,对外⌒ 交流有限。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业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建设。?“从银行业保险业看,各家机构更需要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客群特征、专业ζ 侧重等要素,积极探索市场定位和战略方向,不一味谋求‘大而全’,还要发展‘中而专’和‘小而美’。”曹宇说。?

对于未来如何强化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的专业化监管,曹宇表示,首先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其次,严格坚守资管业务监管风险底线;再者,积极推动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发展。?

曹宇指出,当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够平衡,第三支柱比例偏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非常〗不充分。现阶段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十分重要紧迫,金融行业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上▓现有各类金融工具短期化,不具备↓养老保障功能,距离人民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基于此,未来将充ω 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政府部门协作,推动第三№支柱有序健康发展。?

以下为曹宇发言实录:?

大家上午好①∑!很高兴参加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海峰会。我谨代表中国银保监会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祝贺!感谢□ 上海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给予银行业保险业监管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年2月,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银保监会将认真做好推进落实工作。借此机会,就资管业务监管工作,我与大家交流几点意见:?

一、资管业务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快速发展,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促进♂金融市场深化、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回顾过去,1998年首批公募⊙证券投资基金正式发行,2002年商业银行推出第一支理财产品,2003年保险资管公司陆续设立。

二十☆多年来,证券、银行、保险业的资管业务呈现发展动力强、创新力活跃、市场化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并实现了快速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金融机构资管产品余额近82.9万亿元,规模约为金融机构总资产的四分之一,逐步形成了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基金等多种资管↑业务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良性竞争的市场格局。?

当前,中国金融机构资管业务正步入改革转型、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首先,资管新规为行业规范发展明确了方向,划定了基本规矩。“在资管言资管”“干资管谋资ξ管”成为业内ζ 共识和转型出发点。其次,中国居民财富稳健积▼累为资管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19年达到99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万元。市场预测2021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到200万亿元。第三,深化金融业改革对资管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接融资体系建ζ设、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金融工具更加丰富、资金价格更加灵活,需要资管○业务主动发挥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高、透明等优势。?

二、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转型发展初见成效

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定∑改革方向,坚守风险底线,银行业保险业资管改革有序推进。?

首先,资管改革转型进展顺利。银行保险机构与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在大幅压缩不合规产品的同时,努力实现服务实体经济力度不减、服务金融市场作用√不变的格局。从行业发展看,资管业务总量¤保持平稳,结构不断优化,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银行保险资管【产品余额45.6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6%,占资管市场总规模的55%。其中,银行理财余◣额24.5万亿元,资金信托计划余额17.7万亿元,保险资管产品3.4万亿元。21家银行获批设立银行理财公司。从服务实体〖经济看,银行保险机构资管产品直接配置到实体经济的资产余额34万亿元,相当于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3%左右。?

其次,资管业务制度体系持续完善。资管新规发布后,银保监会先后出台了10多项资管监管规则,基本构建起较为系统的资管制度框架。银行理财方面,发布了理财新规、《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理财子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等配套细则,我们正在制定销售管理规则和流动性管理规则,以银行理财公司为重点的制度体系正在加速形成。保险资管〗方面,出台了《保险资管产品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同步制定组合类资管产品、债权和股权投资计划等3项配套细则,构建起“1+3”产品监管制度框架。此外,积极推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修订和《公司监管评级办法》制定,夯实机构监管制度基础,优化监管机制。信托业务方面,正在起草《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形成以监管部门为主体,行业协会自△律功能、信托登记公司市场约束功能、信托保障基金保障机制为补充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银行业保险业要坚定走好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资管转型之路

资管新规明确规定,“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独立子公司开展资管业务”,对资管业务专业化经营做出制度性安排。当前,银行业〖保险业资管在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能力建≡设等方面处于转型阶段。一些机构的传统经营惯性思维还●比较重,适合资管业务的管理机制和投♀研能力有待提升,对外交流有限。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从业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建设。?

我们鼓励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坚持专业化发展方】向。资管机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专业性是其执业之本、控险之基、信任之源。从业机构要构建符合资管特点的管理框架,强化投研能力建设,培育人才队伍,完善专门系统,严格内◥控合规,发展成为专业的机构投资者。?

我们鼓励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坚定走好特色化发展路径。从整个金融业看,不同资管机构♀在管理体制、经营理念、激励约束机制、投资运作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各具优势和专长。既有细化◥分工合作,又有相互竞争促★进。从银行业保险业看,各家机构更需要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客群特征、专业侧重等要素,积极探索市场定位和战略方向,不一味谋求“大而全”,还要发展“中而专”和“小而美”。?

我们鼓励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国际间专业合作。2019年7月,金融委办∩公室发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11条举措,其中直接涉及资管业务的就有3条。目前,银保监会已批准设立两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分别是东方汇理与中银理财合资的汇华理财,贝莱德、淡马锡富登与建信理财合资的贝莱德建信理财。这两家公司申请注册地均为上海,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积々极成效和国际吸引力。我们正在抓紧修订《保险资管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股不低于75%的规定,鼓励外资发起或参与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四、银保监会将持续强化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专■业化监管

首先,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摆在更加重要位置。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的主流客户来源于银行储蓄和投保客户,风险偏好审慎,涉众范围广泛,专业化投资能力正在培育。资管机构要把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作为资管业务核心环节,准确评估风险偏好和实际承受能力,把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格的投资者。同时,更加注重帮助投资者树立科学的风险观和收益观,合理塑造投资预∴期,理性看待净值波动。国际资管业务发展过程充分表明,向投资者真实传递产品风险和收益,摒弃不合理的刚性兑付模式,是资管≡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规律,也是中国资管业务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其次,严格坚守资管业务监管风险底线。银保监会将保持政策定力,以资管新规确立的统一标准和改革方向为准绳,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允许以“资管业务”之名走回“资金池”“资产池”等不规范运作的老路。统筹好审慎与∴行为监管、机构与∞功能监管的协同体系,提升专※业化、统一化、标准化监管能力。鼓励科学理性创新,将是否有利于支持实体经济、是否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是否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这“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标◥准。坚决打击偏离→实体经济需求、追求短期效◥益、信息披露不透ぷ明、规避金融监管等〒“伪创新”“乱创新”行为。?

第三,积极推动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发展。当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发展不够平衡,第三支柱比例偏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非常︼不充分。现阶段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十分重要紧迫,金融行业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上现有各类金融工具短期化,不具备养老保障功能,距离人民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从国际上看,第三支柱是扩大养老金规模、增强灵活性的重要一环。据测算,美国个人商业养老金占本国养老金资产规模的⊙比例达到35%,英国接近20%,新加坡和韩国均高于40%。大力发展商业养老金融,对于培育机构投资者,增强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养老金融加快发展。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遵循养老金融市场规律,紧密围绕养老金融长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本质特征,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政府部门协作,推动第三支柱有序健康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务既承载着改革转型、应对挑战的压力责任,更肩☆负着服务实体经济,承担人民财产托付的光荣使命。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呵护资管行业的ㄨ成长,银保监会也将继续加强与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等专业学术平台的交流合作,更加畅【通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渠道,集合智慧,凝聚共识,推进资管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谢谢大家!

(作者为《财经》记者)

]]>
/202009284382.html/fe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