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头条-经验分享-正文

龙湖集团王亚军:企业成▲长进化,如何找到“规模”和“敏捷”之间的平衡?

在VUCA(动荡、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我们更关注这个世界的急剧变化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因此,敏捷思维、快速决策、动态》协作等被频频提及。诚然,企业必须敏捷才能在竞争中把握机会、行动、配置资源、调节策略,才能应对常态性的变化,才能活下来。

然而,当企业从一小群人发展壮大到千人、万人、十万人时,“规模”和“敏捷”似乎变成↘了一组悖论。在规模化发展阶段,企业的内部协㊣ 作变得复杂、管理体系ξ 变得僵化、低效,管理成本水涨船高←等,这与敏捷组织在VUCA的环境下所需要的灵活性背道而驰。在规模和敏捷之间,大多数企业无法找到很好的平衡。

企业在成长和进化过【程中,如何才能够实现既有规模又有质量的增长?当组织的灵活性被过多地关注时,往往容易忽略大【规模敏捷组织所需具备的要素之一:稳定性。

——————————————————————

正★文字数丨 8405 字
预♀计阅读丨 13 分钟

敏捷组织的故事,是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相信一个伟大的@目标,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主动发现机会、勇于尝试、百折不挠,最终夺取胜利,成就传奇。

当故事◆的主人公从一小撮人逐步变成一个超级组织时,故事中的每一点都需要考虑规模化带◇来的挑战,需要形成可迭代的方法。大型组织需要建构起七个彼此支撑的要素,才可能做到企业级敏捷。这七个支撑要素具体包括:明确来自企业○愿景和使命的长期方向感;用敏捷方法制定战略;战◢略要实现知行合一;形成协作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能力;激发协作意︼愿;学↑习和迭代;建立稳定系统。

图片
▲支撑大规模组织的七@ 个要素

七个要素彼此支撑,助力大规模组织迭代升级,突破规模增长的瓶颈。


01 被忽☆视的稳定系统

大规模敏捷组织背后需要一套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来支撑,包括组织规模、核心业务与管理流程、财务与人才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等在内,这套体系可以√让组织在决策和行动的质量、速度、成本、柔韧性之间◣做出最好的权衡。

稳定系统是根据高频的协作场景设计出◆的可重复使用的结构和规则,侧重于提高√速度、降低成本,体ω现效率优先;与稳定系统互补的,是侧重于◆灵活、柔性、韧性的体系,可以称之为柔韧系统,协作场景相对低频,侧重于创新。

这种结构类似很多动物的身体结构,由刚性和柔性两部分结构组成。刚性结构如哺乳动物的骨骼、虾和蟹的壳,柔性结构如皮肤、肌肉、内脏等。与骨骼在外部∞的龙虾、乌龟相比,骨◥骼在内部的哺乳动物,反而进化出↘了更大的尺寸和力量。这个自然选择结▅果的背后,体现的是刚性和柔性结构与环境互动的最优策略,也是自然进化的过ω 程中,体现的适者生存之道。这对大组织的结构具有启发性。

敏捷组织的稳定系统和柔⊙韧系统可以互相配合,也可以互相转换。

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组织,应该对常规问题已经有了■一套协同解决方案,经过长期运行已经固化在稳定系统〇中,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处理这些问题。如果面对的是新问题,就需要采用开放、灵活的协作※模式,用▲柔韧系统来处理。如果估计这类①问题未来会长时间持续出现,那么在解决新问题时就要考虑可规模化的方案,考虑是否具有分形的特征。新方案得到验证后,就可以把这种柔韧系①统产出的新做法,变成稳↙定系统的一部分。这样,稳定系统就实现了迭代更新。

图片
▲稳定系※统与柔韧系统

反过来,如果由于外部变化导致稳定系统的某一部↑分不再适用,那就要对稳定系统进行修改或重▃构。在传统组织中→,这种思考和重构之间的时间间隔会比较大,可能是3~5年甚至更长,一旦发生就是一场很大的变革。而在敏捷组织中,这种思考和重构会持续、高频发生,是日常♀管理的一部分。

大型敏捷组织在构建体系∑时,需要同时考虑敏捷和规▅模两个维度:在敏捷的∏维度,一线团队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时,要有意愿、有能力、有资源做♂出最好的判断,执行并产生成果。在规模的维度,企业要尽量按照自相似分形的逻辑构建体系,这样才能在规模增长时Ψ,让内部协作成本增长的速度低于产」出增长的速度,尽可能延后碰到规模瓶颈的时※间。

因此,与传统企业相比,大型敏捷组织的稳定╲系统有几个特点:

●  提高信息透明度,让更多人能够做出高质量决策;

●  通过稳动型组织架构◎,在结构上平衡稳定和柔韧;

●  管理规则㊣ 化、数字化、产品化,以更好地平衡效率和创新;

●  有基于场景的决策模式和规则,加快组织决策速∑ 度;

●  使用粗线条⊙的绩效评价和激励体系,避免固化和僵化。


02 高度透明的管︾理体系

员工的薪酬是高度保密的信息,这是一般共识。但这里就有极端例子█——美国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的晨星公司(Morningstar,Inc.)。晨星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番茄加工企业,占美国工业用番茄★酱和切片番茄市场大约→四成份额。它的组织愿景是:“所有员〓工自主管理,主动和同事、顾客、供应商以『及业界参与者沟通与协调,没有来自其他人的指令”,是一个典型的敏捷组织。

图片

晨星公司的每位员工每年根据内外部薪酬△资料、公司的财务资料,以及本◇身的工作角色,向公司建议自己未¤来一年的薪资。然后,一个由同事推选组成的薪酬委员会,审阅这些薪资提案,提供反馈建议。

另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奈飞公司。奈飞坚持从市场上招々聘最好的人并支付市场上最高的工资,甚至鼓励员工通过参与猎头或竞争对手组织的面试来○获取市场上的工资信息,如果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低于外部对标,可以向公司①提出来。当然,企业内期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每个人都是◤同行业最优秀的人选,否则就会被毫不犹豫地换掉。

在这两家公司中,都通过建立某种薪酬□ 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对客观关系,解决了“公平”这个问题;反之,在薪酬不透明的组织中,薪酬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就可能发生扭曲,比如向自己喜欢的员工倾︾斜,而这种“喜欢”可能是这个员工善于向上管理的结果,与企业价值创造无关。

作为极为敏感的薪酬信息,上面两家企业采用♀了与传统企业不同的思考逻〓辑,来评估是否可以透明。

在这里并〗不是建议敏捷组织都要薪酬透明,而是通过分析这样极致的案例,让我们在◣思考时更能突破传统思维。对于其他类型信息是否应该透明的问题,我们更ω没有理由墨守成规。

比如,财务信息方面,可否让更多的人知道销◆售、成本、利润、回报等更多财务信息?人力资源方面,绩效信ㄨ息是否可以透明?员工对组织的反馈是否可以更透明?

在组织中要建立信息尽量透明∴的环境,最重要的转变就是在判断某个信息的知晓范围时,把“所有人”作为缺省值:如果没有非︻常有理、有据、有力的反对意①见,这个信息就可以让所有人知道。

03 稳定型组织架构

组织架构是解决分工与协作的要素之一,其他要¤素还有业务流程、员工能力、权力分配、激励体系、价值观、信息系统等。但是,架构往往是最为显性的要□ 素,它体现在每个人的名片上、内部通讯◤录中、办公区※设置上。

在敏捷组织的逻辑中,会弱化〇架构在组织效能上的重要性,而强调个体能力、技术平台、协同方法、激励体系的重要卐性,根据所要达成的目标来组建专业能力与协作能力都强的高绩效团队。

大型敏捷组织更适合采用“稳动结构”的组织架构模型,即稳定的专业职能∏组织与灵动的项▼目团队相结→合,通过专↓业职能建立强大的行业竞争力,而针对不同的市场机会,由来自不同职能的专业人员按需组成灵活的团→队(如产品团队、项目团队、区域团队等)。

其基本假设是一个组织的技术和专业能力的增长具↙有长期复利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可以⌒ 构建出长期壁垒,而市场机会的增长则很难有长▃期复利效应,一旦过了跑马圈地的阶段,企业就必须在技术和能力上展开竞争。任何一家企业都必须对客户〓需求有深入的洞察,并据此不断迭代产品和服务,不过,竞争对手可以很快抄袭这些洞察和设计。如果背后的产品实现能力是建立在持续加强的技术和】专业壁垒之上,那就№不容易被对手复制。这个逻辑也适用于多元化集团中的专业化公司,但是,在集团层面就需要考虑不同▲的组织逻辑。

稳定的专业职能组织,是敏捷组织中每个人的“专业之家”,负责每个成员的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让员工更有归属感。灵动」的项目团队,则是根据市场、产品、客户等机会来组成灵活团队以实现业务目标,把专业能力变现。

麦肯锡就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大规模、按照稳动结构建立起来的敏捷组织。它根据专业(如营销、战略、财务、运营等职能)或行业(如汽车、化工、先进制造、物流等)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组织,每个咨询顾问都会有2~3个专业归属;而每个客户都有几位合伙人负责,与之讨论工作议题并成立项目小组,然后,根据〗项目特点从咨询顾问的人才池中挑选团队成↙员。同时,咨询∑ 顾问也会反向挑选客户和合伙人,逐步塑造自己的发展路径。

我在龙湖总部职◇能战略和组织建设的讨论中,也会请㊣各职能负责人思考如何设计各自的专业组织来支撑战略。一位职能负责人提出把职能部门作为每个专业人员的“娘家”,帮助各个地区公司配置专业团队,如果地区公司发现某些人能¤力欠缺,集团职能部门评估并同意后就可以换人,如果此人有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就可以“回锅”接受再教育。这其实就是稳动架构的逻辑。

图片
▲王亚军
曾任宝龙∩地产执行副总裁、龙湖集团『首席战略官

传统组织在面对外部变化时,由于】整体架构是按照由上至下的控制逻辑建立「的,很难做出快速灵活的▼反应,在经历一段时间内外部失配带来的痛苦后,就需要做一次组〖织转型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组织转型的真正挑战不是改变架构和流程,而是如何让个体从过去的习惯中脱离∮出来再学习新习惯,这个过程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但有时还没等到这个阶段结束,外部又有了新的♀变化。因此,传统组织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只能被牵着走,易造成员工身心◎疲惫。

在︼房地产行业,有一家企业采取了让员工时刻拥抱变化的策ㄨ略,甚至︽采取每年调整一次组织架构的方式,但反而让员工逐渐丧失了深度学习的机会。高层因此错判了组织的真正⊙学习能力,认为员工可以对战略变化随机而动,指哪儿打哪儿,导致战︾略思考不足,往往一件事∑ 开始时风风火火、结束时劳民伤财。几年下来,没有打下有竞争力的基本功,反而丧失了之前建立起来〓的一些优势。


04 管理规则化、数据化、产品化

1. 规则化

管理者可以在三种不同颗粒度上来管理业务:原则、规则、制度。其中,原则最抽象而制度♀最具体,原则的数量可以很少但制度的数量很多。

图片
▲原则、规则和制∩度

传统组织中往往使用详细的管理制度,比如,“营销管理制度”“营销行◣动手册”等,会⊙根据可能出现的每一个不同场景,列出应该采取的营销方式、成本限额、可选供应商等。

规则是对类似的场景制◥定统一标准,比如,“内部供应商与外部供应商同等对待”,或者“无论何种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当外部供应商所在行业成熟后,公司就不再自己去生产”。

如果把规则进一步抽象,就是管理原则,比如,根据“成本最优”和“建立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两个原则,就ぷ可以得出上述关于采购还是自己生产的规则,通过采购非核心部件让①企业持续聚焦在建立长期竞争力的工作上。

原则、规则、制度这三种不同的颗粒度,越抽象越能在更多的场景下得到应用,但需要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花费的时间也ㄨ更长;越具体越能被快速应用,但面对外部不确定性时【难以灵活处理。敏捷组织需要更多地通过原则和规则来管理,通过让员工和↑团队把规则应用在实际问题上,得■出具体解决方案。当然,如果这种问题很常见,就可以开∮发出与规则一致,更为详细的制度√、标准、指引。

对于敏捷组织,管理规则化可以更好地实现效率和创新的平衡√,可上可下,既保证了广泛的适用性,又能根据专业或应用场♀景的实际情况而具体化。其深层价值,在于能让知〒识型员工和领导者保持适度思考的状态,形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相反,如果企业使用太多硬性的规章制度,则会让员工逐渐养成听※指令的习惯,进而降低他们的学习能ㄨ力,也会降低他们快速处理外部变化的意愿和能力。

2. 数据化

稳定系统要尽可能为决策提供实证和数据依据,而不是靠大家一起拍脑袋和猜测来做决策,否则决策模式很快就会变成根据每≡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权力来判断谁的猜测最好。数字化可以让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在更广ぷ的范围内,更快地进行信息的搜集、分析、呈现,为各种决策场景提供及时、可靠、相关的数据支持。

以人才⌒发展为例,常规的做法是每半年对♂员工进行绩效评估,并反馈优势、劣势和改进■建议。但是,如果能根据员工在每个项目中的工作情况、每次绩效评估的大数据内容,同时结合不」同角色的能力素质模型,给每个人的素质能力贴上相应的标签,如“抗压能力”、“系统思考”、“创造性”等,就可以更好地用数据描述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和优劣势,在未来的工作安排或团队组建中做出更好的决策。

尤其是在企业规模大的时候,需要通过模型和数据来解构“感觉”,提供一种更』客观的“刻度”,在此之上叠加“手感”,这样才能得出最终●的判断和决策。随着模型的逐步优化,数据更加全面∑ ,决策中刻〗度的比例逐渐增加,手感也就可以逐渐减¤少。

即使一家企业有很好的信息系统、大量的数据,也不等于实现了真正的数据化管理。数字化转型是每家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的必经之路,但从实现企业价值的角度看,数字化@ 转型首先是人的转型,要从经验型决策转变为数据化决策,否则,虽然建立起了数据化∑的基础设施,但是并不会真正使用,这样就会导→致数据质量下降,让不愿使用数据的人有更好的借口拒绝∏使用数据】,从而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数据化管理需要把一部分决策▼权从领导者(特别是老板和高管)手里让渡给模■型和数据,而拥有权力的人对于失去权力非常敏感,会下意识地保护原来的权力。

3. 产品化

管理产品化是要把员工当作客户,把“管理”从员工不得不听从的命令,转变成员工心甘情愿接受的一种々产品,从而产生组织希望的结果。这种“管理”的本〓质是赋能,是为帮助员工更好地实现他们的目标提供的一种服♀务。

最直观的例子是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营。传统思路是根据业务要求开发系统,如费用ω报销、销售管理、员工自助服务等,然后培训并要求员工使用这些系统。系统界面往往围绕业务逻辑进行优化,而在员工的用户体验上并不会投入精力,其逻辑是员工按照〗要求使用就好,不会的话可以进行培训或自己≡查阅说明书。

但是,如果把员工当作客户,业务系统当作手机上的App产品,就会促使组织想办法让员工想用、爱用,而不是直接要求员工必须♀使用,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上有生存的可能。按照管理产品化的理念,系统设计者必须主动〗去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偏好,与业务逻辑结合后设计出员工认为好用的系@统。龙湖在信息系统开发上很早就形成一个规则,就是信息□ 系统不能有使用说明书,甚至不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样就倒逼开发者必须做出好产品。这其实就是管理产品化的々前身。

在系统上线运营后,管理产品化的理念□是使用一套策略,让员工更愿意按照业▲务标准和要求持续去做。比如,借鉴电子游◤戏的方法,在专业能力建设上采用打怪升级的思路,通过积攒技能点和实操经验,让员工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投入度和成就感。

管理①产品化的深层价值,是让“管理者”对一线更敏感、对管理结果更有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把自上而下的思维习惯与自下而←上的需求结合起来,必须对一▂线业务场景有更好的理解,迫使自█己从管控者转型为赋能者。在把员工当客户、管理当产品时,如果一个管理思路没有达成该有的结果,管理者就不能埋怨“客户”不买自↑己的“产品”,用“制度◣中说得很清楚,就是执行》出了问题”做借口,而必须负起全部责任,反求诸己,看看自己产品和运营的问题出在哪里。

05 基于场景的标准决策流程

在“企业即决】策”的视角下,几乎所有管理类工作都是决策,而不需要决策的操作型工作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企业不同类型的决策可以用决策场景来描述,根据№决策的类型、形式、场所、参加人、规则等多个维度来定义场景。

敏捷组织必须建立一套标准决ㄨ策流程,当团队面临需要决策的具体情况时,可以根据标准决策流程,很快把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组织起来,按照≡共同的方法进行讨论,按照规则决策,让决策的效率和质量都有足够的保证。

图片

比如,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的时候,需要认识到战略决策具有模糊性、概率性、长期性的特点,不能期望通过一次会议就形成决策。因此,在频率上,可以有季度性议题和临时性议题两种。一个ξ 新战略问题的初始讨论往往很模糊,需要开放的环境和更多←的输入,视为“气态”模式,所需的场景最好具有相对放松的环境和氛围,参与人员▆多一些。之后的讨论相对←聚焦,会产生一些假想但需要进一步验证,视为“液态”模式,可以在会〖议室进行,参会人数可以减少。最后,形成真正的战略选择、策略路径、资源配置方案,视为“固态”模式,就可以进入执行和迭代〇阶段。

但是,如果采取不恰当的决策模式,在战略初始讨论时采用少数人在会议室听汇报的方式,就会大大限制信息的摄入量,降低∩战略的创造性和实操性;或者误用群策群力』的方法,很多人热热闹闹地出谋献策后得出一个战略举措◆清单,但由于缺乏严谨→的逻辑和对假想的验证,无法做出真正有意义的战』略选择。

用来处理不确定〗性相对高的问题所需的基于场景的标准决策流程,与处理确定性高的常规业务问题所需的∑ 标准业务流程、处理大规模标准制造问题所需的标准生产流程相比,都是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设计出的规模化工作方法,让组织能在处⌒ 理大量问题的时候保证效率≡和质量。

如果在实践中发现有的问题难以通过标准决策模式来解决,可以对其进行调整或者引入★新的决策模式,不断迭代。

06 粗线□ 条的绩效和激励体系

绩效评价和激╳励是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当跨界协作优先于⌒专业分工、赋能优先于管控的时候,如何通过激励让员工产生主动协作的意愿,就变得更加重要。敏捷组织通过在绩效考核中平衡过程与结果、个人与团队的关系,可∮以鼓励更多的创新、能力建设与团队协作。但是,在把这个理念运用到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当中时,需要避免过度精细化,要尽量采用∮粗线条的方式,让团队聚焦在创造性地解决业务难题♀的工作上,而不是利益算计上。

如何理解精细化和〖粗线条?

比如,在◎评价员工绩效时,把他全年的工作全部列出来,每项工作根据重要性和工◣作量设定一个权重,然后给每项工作的结果按百分制打分,最后的加权平均分就是该员工的全年分数。然后,再通过一种分数和奖金之间的换算关系,折算成奖金。这≡就是精细化的方法。而相对粗线条的方法,是▃把每项工作的结果按照“优秀、合格、不满意”三档评估,最后的绩效◥也分“优秀、合格、不满意”三种结果,奖金也只是分三档。

在这个问题上,奈飞〓公司采取了极致粗线条的方式,它取消了根据工作结果打分并符合一定分布规则的♀绩效评估,而代之以“员工留任测试”。管理者在评价下属时,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下属如果要辞职的话,我会强力挽留还是很开╳心地接受?如果答案是很开心地接受,那就要尽快请他走。

奈飞的薪酬结构中,全部是工资而没有任何奖金,然而其薪酬总额是与市场最高总收入对标确定的。因此,留∞下来继续在奈飞工作并拿到行业最好的薪∮酬,就是对优秀工作的奖励▲。这可以说是々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但其内在逻辑是闭环的,是一种大道至简,这样大家就∩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做好工作上。

过度精细化的绩效和激励体系会给企业带来很多问题,包括:

●  过度精细化是建立在业▂务稳定的前提之下,难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  过度精细化错误地假设人就像一种机械系统,可以同时处理ㄨ大量不同的激励条件;

●  过度精细化强调物质激励,但员工行为█实际上是被全面激励所影响;

●  过度精细化㊣无法激励大家解决将来会出现的问题,治未病;

●  过度精细化会削弱高层直☉面问题的【能力。

大规模敏捷需要一种稳定结构,才能在灵活性和稳定性之↓间达到平衡。稳定系统是企业大型敏捷组织需要建构的七个彼此支撑的要素之一,包括提高信息透明度的规则和体系,稳动型组织架构,规则化、数据化、产品化的管理,基于场景的标准决策流程以及粗线条的绩效和激励方法。

作者:王亚军,曾任宝龙地产执行副总裁、龙湖集团首席战略官,推动建设地产行业敏捷组织原」型;更早前在麦肯锡纽约和大中华区服务,是麦肯锡大中华区组织及战略转型业务的创始团队成员。
来源:摘编自《企业←即算法:实现指数级增长的敏捷转型之道》
编辑:陆远
排版:石庚炜

相关内容

换一批